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23272
大小: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04
《互文性解读的方式与实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论文借一双慧眼,把文本看真切——互文性解读的方式与实效 【摘要】文本解读文本,通过互文本间的阅读,深度参与文本,切入丰富学生的体验,探寻文本解读的方式,让学生于体会中融合,于补写中充实,于辨论中深入,于迁移中贯通,进而真正做到吸纳,内化和建构,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向真正有效的解读。【关键词】互文性文本解读有效当我们畅读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时,会发现这些作品的背后站着萨特;当我们细读余华的不同时期的作品时,川端康成,卡夫卡和作家自己在作品的背后若隐若现。因此,师生共同解读文本时,经常会用文本来解读文本,互文
2、性解读从此也就闯进我们的眼帘,它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视野,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互文性”(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改造。”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它以形式分析为切入点,最终让自己的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即一个文本的互文性到主体的互文性再到文化的互文性的逻辑模式。以“舌耕为业”的教师必须以合适的方式找到解读文本的
3、有效途径,互文性解读的意义在于弥补读者不够丰富的现实经历,用“文本”去解读眼前的文本,借一双“慧眼”,即借另一文本以达成我们解读文本的目的。那么,在互文性理论的启示下,以怎样的方式在课堂进行文本解读呢,下面就从几方面来阐述实际的操作方式。一、于体会中融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时存有难以跨越的沟渠,我们深知有些作品必须是经历人生的某种历练后才会真正体会,但不可能所有的作品只能等待时间来论证。那么我们怎么让学生得以体会作品的真正意义,那么就体会相似“文本”再来体会所学文本。这个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情境,
4、引导学生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体会的内容包括:内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主题的认识、语言的品味、作品的意义、文章的评价,和由此产生的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中庸》里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就是指人生的体验。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触发体验——品析语言,体验细节(情感)——资料介入,深度体验——平等对话,表达体验——总结评价,升华体验。第二个环节的实施必须用相似的文本介入,才能得以真正领会。比如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主题,没有在深夜哭泣
5、过的人是不足以来谈论人生的,学生大多未曾离开,何来想念,也无法体会离乡返乡的情结。曹文轩先生的《前方》4,离家与归家就如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我们常常在家的目送下出发,最终又想回到家的怀抱。这些情思让从未离家奔赴异地的学生怎能感受,即使理解也是一种远距离的观望。在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时,为学生提供了相应段落的类似的直观的引述,以此来深刻体会文本背后的深刻意义。段落原文引文第一段他们正在路上。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凯鲁亚克《在路上》)第二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妈妈,我还要去远行。(艾芜)第三段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
6、生活。到外面去闯一片天,到外面去获得重生。(歌词《外面》)第四段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一直想给自己的灵魂,找一条出路。也许路太远,没有归途,但我们依然执着地,走向远方。(歌词)第六段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即使回了家,心灵仍旧在漂泊,没有归属感。(孙犁《老家》)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刘亮程)第七段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以上的引文可以作为一种桥梁,连接学生与文本,让颇具抽象意义的行文换一种方式出现。生命的起点和归宿是一处最温暖美好的地
7、方,离家归家,去乡回乡,是人类的一种宿命。北岛说:“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这些同一主题的阐发会给予学生无限启示,然后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思想,达到新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二、于补写中充实我们深知过度剖析只会带来解读的疲劳,生硬的剖析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那么,就该让学生来填补文本意义外的空白,这个空白并非无疆无域,而是在文本基础上的横向延伸。这个
8、横向延伸可以理解为解读文本的另一个文本。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是审美的客体,文本本身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就召唤读者以“期待视野”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因此,与文本对话其实就是一种想象和补白。要打开学生阅读的视野没有想象就无法实现,想象是沟通文本视野和解释者视野的桥梁。想象可以是从已知内容出发,向未知方面的延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