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悖反,理想重构

二元悖反,理想重构

ID:21720162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二元悖反,理想重构_第1页
二元悖反,理想重构_第2页
二元悖反,理想重构_第3页
二元悖反,理想重构_第4页
二元悖反,理想重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二元悖反,理想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二元悖反,理想重构摘要:理想与现实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二者的悖反关系成功塑造了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模式,中国文人画艺术用独具禀性的笔墨将二者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与此呼应的是用人品优劣来评判绘画艺术格调之高低的独特审美标准,这表明中国文人艺术在发展衍化中并未离开儒家审美范畴。“人品”虽为知识分子德行标准却并未真正进入绘画理论探讨范畴,自宋代郭若虚,至明中之李贽、叶燮,再而清之松年,“人品”评判内涵及标准才逐渐系统成章。经此一论,文人艺术中对“人品”的要求已经不单是画家修养、评判标准的问题,而成为一项具有“文化自觉”意

2、义的道德标杆。  关键词:二元;人品;文人画;艺术精神  :J222:A:1005-5312(2012)29-0197-01  任何一部艺术史都是人的历史。中国文人画艺术因为背负了沉重的文化责任担当,而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它承载了知识分子太多的理想与追求。“铁肩担道义”,艺术早已成为文人士子表达政治诉求与社会责任的主体需要之一。甚至可以说,深受儒家行事做派及其艺术美学的影响,艺术要表现特定的社会责任与理想追求已经成为中国文人艺术的精髓。“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①“人品”与“画品

3、”相互依存而存在,“人品”观已经成为一条独具中国儒学审美特色的艺术评判标准。  文人画艺术的主体是文人,是一批具有责任意识的知识分子,“内圣外王”早已植根士子之心,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文化宿命。文人涉猎绘画艺术,给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式及评画标准带来急遽的变化,成为知识分子叙志骋怀的工具。至此,绘画具有了“文化自觉”的无限生命力,成为表现知识分子责任担当的最佳方式。品人与品画两者开始互动。  品画于品人典故。品人中所含的内容更多的遗传于两汉魏晋之“察举制”及“九品中正制”。在后世发展过程中,随着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不断调整、融合,

4、“人品”内涵不断地扩展,诸如学问、才情、品德等融入进来。传统理论普遍认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多受老庄思想影响为甚,更多的追求一种自我解放。其实这是将文人画主导思想狭隘化的一种倾向。文人是一批懂变通,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的艺术有很大的转换、借喻成分,能将自己的政治抱负、社会理想通过绘画艺术婉曲的表现出来。儒家思想更多的是一种认识判断,而“人品”所包含的内容正是认识判断的直接体现。可是,艺术毕竟是文人修心养性的,过多的认识性会降低本身的审美格调,于是,聪明的评论家在评论画品时以老庄审美哲学为趣味评判标准,在涉及到人品时便自觉启用

5、儒家哲学的认识审美标准。随着文人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明代中后期文人艺术理论的阐释,人品与否已经成为评判画品高低的必备要件。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②文人画既然深受儒家知识理念和审美精神影响,必然与文人的社会道义成为一个共生体。在儒学审美理念中,艺术是一个以“德”与“仁”为双轨,以“道”为终极旨归的,富含哲学精神与社会道义的“器”③。由于政治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文人艺术在表现社会责任时存在着“顺向表现”与“逆向表现”两种倾向。在具体的文治武功、政治韬略上,“顺向表现”体现的较为突出,例如唐诗,豪放派的宋词等。

6、而绘画艺术采用的多是“逆向表现”,多转借、寓意等手法。历史上朱元璋大肆杀戮画家,也是因为画家在艺术中掺杂了诸多特殊的文化符号,虽然朱元璋有无中生有之嫌,但是,这段史实却给绘画艺术的文化担当做出最为恰当地注脚。  “逆向表现”虽说无奈,却也是文人艺术的别致高超之处。因此绘画理论中虽不见“人品”之论,却遍纸褒忠黜恶之言。郑思肖的绘画艺术也许并无高明之处,但因为他死守君臣大义,符合儒家认识评判标准;而蔡京、童贯、秦桧、严嵩虽说艺术造诣高超,却因“大节”有亏,遗臭万年。这种看似无意却伏蛇千里的历史记录,将文人正统的道德观念、责任意识

7、表达出来。正因如此,文人艺术看似肇始于老庄哲学,其实更多的是受惠于儒家审美。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④,山水艺术的肇始兴盛确有老庄思想的滋养。但这是儒学士子在政治诉求无法达成的情况下的“逆向”表现。也许魏晋时期,山水艺术确是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参悟自然、领悟生命的表征,但随着儒学审美体系不断充实摘要:理想与现实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二者的悖反关系成功塑造了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模式,中国文人画艺术用独具禀性的笔墨将二者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与此呼应的是用人品优劣来评判绘画艺术格调之高低的独特审美标准,这表明中国文人艺术在

8、发展衍化中并未离开儒家审美范畴。“人品”虽为知识分子德行标准却并未真正进入绘画理论探讨范畴,自宋代郭若虚,至明中之李贽、叶燮,再而清之松年,“人品”评判内涵及标准才逐渐系统成章。经此一论,文人艺术中对“人品”的要求已经不单是画家修养、评判标准的问题,而成为一项具有“文化自觉”意义的道德标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