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3077426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0
《口语交际课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口语交际课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课《小小导游员》教学设计福建省福清城关小学 陈玮 〔设计理念〕 精心创设情境,为口语教学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这是口语交际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举措;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应努力实现交际的多向互动、沟通,为口语交际的实效提供保障;口语交际要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视角,对家乡名胜、景点的风光进行自由的描述,使之言语富有真情实感、充满个性,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的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2、在做小导游员的过程
2、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说话按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做到说话时大大方方,有礼貌;听话时要认真,有不懂的问题提问。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先猜个谜语:有这么一个好地方。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它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素有"融城"之称。你们知道它是哪儿吗?对,它就是咱们美丽的福清。 2、小结过渡。 二、多媒体展示画面,感知福
3、清美,概述景物特点。 (师展示福清风光图片)你们认识这些地方吗?(生辨认)(咱们福清还有哪些好去处?) 刚才的画面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景点,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两三句话概括说说。(生描述) 三、创设情境提出当"小导游"的任务。 学习以"导游员"的身份有礼貌接待客人,致欢迎词。 四、漫游"心语林"--启发示范,尝试表达。 1、师生共议口语交际要求,汇报交流。 怎样才能当好小小导游员? (板书:导游口气、按顺序、抓特点、有感情) 2、学生推荐同学上台试说一处景点,之后进行质疑、评议、补充
4、,提出修改意见。 五、畅游"采集林"--小组练说,主动参与。 分小组自由组成"旅游团",并给"旅游团"命名,小组内选定一处景点,借助课外收集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充分展示,互说互评。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际上有困难或障碍的学生,让小组长组员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 六、放歌"快活林"--交往互动,反馈评价。 1、向游人介绍家乡的什么风景、名胜。注意说出风景名胜的特点;大家仔细听,看有没有介绍出这个风景、名胜的特点。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展示,争当"小小导游员"。
5、 2、引导学生评议:"导游员"的导游工作做得怎样?"游客"怎样?(引导学生围绕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评议)。学生自由交流、评价。 3、组织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的"导游小组"、"导游先生"、"星级旅行社"。 七、总结升华,延伸课外。 1、把口语交际课自己推荐导游某处景点的话写成稿件,准备办一期"我说福清美"的墙报。 2、自由选择喜欢的景点,选择喜欢的导游员,组成旅游团,进行"游览"。 〔板书设计〕 小 导游的口气 小 按顺序 导 抓特点 游 有感情
6、 员 自主评说 双向互动--口语交际课《小小导游员》教学说明 这次口语交际课《小小导游员》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查阅家乡的风景或名胜的有关资料,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做小导游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说话有顺序、说出事物特点的能力,做到说话时大大方方,有礼貌,听话时认真,有不懂的问题提问。口语交际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可以激发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欲望;其训练要求也较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充分利用这次训练,调动全体学生的
7、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主参与的交际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环境是学生发展的载体。互动(主要是活动)是发展的途径。对小学生口语交际来说,环境和活动是自由表达、评议的源泉,是产生思想感情的渠道。言为心声,如果学生感到交往互动是生活中一次现实的言语交际,是生活的需要,必将无拘无束,大胆地进行口语交际。课堂上教师创设"为客人当小导游员"的生活活动情境,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心语林"、"采集林"、"快活林"环节)。
8、让学生感到有充实的生活素材,有丰富的角色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当一名"小小导游员"表达欲望和创作激情。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二、自主评说,创造双向互动的交际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以说,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