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分析 关键词:肝肿瘤 肝癌 来源:CHKD期刊全文库《实用肿瘤杂志》2010年第4期 (本文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 姜川)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除血管瘤及肝囊肿外,其他类型都较为少见,有些类型甚至罕见。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逐渐增多。临床上肝良性占位性病变误诊为肝癌而接受手术,近年仍时有所见。因此,探讨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误诊原因并提高正确诊断率,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1999年1月-2009年6月术前诊断
2、肝癌行手术治疗共528例,其中3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7.2%,38/528),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7例,肝硬化再生结节3例,肝寄生虫性肉芽肿3例,肝结核瘤2例,肝结节病1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33~82岁,平均49.6岁。体检意外发现者31例,有症状者8例(上腹胀痛6例、黄疸3例、发热2例,乏力1例)。HBsAg(+)7例(18.4%),合并肝硬化5例(其中2例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为肝硬化
3、再生结节),AFP升高2例(513%),均<200μg/L。病灶平均直径为3.6cm(1.8~6.5cm)。单发34例,多发4例。病灶位于左肝15例,右肝19例,左右肝之间4例。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38例患者术前均接受B超检查,经CT检查26例(68.4%),MRI检查25例(65.8%),肝动脉造影5例(13.2%)。CT诊断肝癌16例,可疑肝癌7例,肝内占位3例;MRI诊断肝癌15例,可疑肝癌7例,肝内占位3例;DSA诊断肝癌0例,可疑肝癌1例,肝内占位4例。 2 结 果 2.1 术中情况及手术方式
4、38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术,其中2例行右半肝切除,3例行左肝外叶切除,余33例行肝脏局部切除,1例因合并脾功能亢进同时行脾切除术。术中送冰冻切片检查获得正确诊断26例(68.4%),余12例未行术中冰冻检查。 2.2 预后 38例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少量)6例,膈下积液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肝结核瘤术后出现高热1例,无1例死亡。38例患者中术后随访32例,失访6例,随访时间10月-4年,平均为2年9月,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 3 讨 论 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由于其不具特征性,而且与原发性肝癌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5、有时难以与肝癌区别,易致误诊,现将本组病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2.1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孤立性坏死结节误诊为肝癌 本组三类患者共29例均无临床症状,2例HBsAg(+),无AFP升高。B超检查均表现肝脏低回声团。19例行CT检查,平扫提示为低密度灶,14例增强动态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迅速降为低密度。18例行MRI检查,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4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CT及MR均无明显“中央星状瘢痕”的影像特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上未见到明显CT值下降。绝大
6、多数肝癌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也可为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癌肿内密度常不均匀,合并出血时表现为低密度的病灶中有斑片状高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一般强化显著,静脉期呈低灌注改变,典型者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延迟期以稍低密度为主要表现。在MR扫描的常规SE序列上总体呈长T1长T2信号。MR增强扫描主要表现为速升速降型。误诊原因:在临床上此三类病例较为少见而且其症状、体征、血清学均缺乏特征性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结节较小,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且多数出现“快进快退”或“速升速降”的典型肝癌表现,这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其中2例同
7、时有乙肝病史,故术前诊断上更倾向于肝癌。 2.2 肝硬化再生结节误诊为肝癌 本组有3例,均有较典型的肝硬化症状及体征,HBsAg(+),2例AFP轻度升高,且肝功能异常。经B超、CT检查均提示有肝内单发占位性病变,CT平扫2例呈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增强扫描有强化,1例呈“快进快退”表现,故诊断为肝硬化并发肝癌。误诊原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易发展形成大结节增生,亦可导致AFP浓度升高。CT图像上,肝硬化再生性结节以多发结节为主,单发结节少见,以高密度多见,低密度和等密度少见,这均是导致肝硬化再生结节误诊为肝癌的原因。 2.
8、3 肝寄生虫性肉芽肿、肝结核瘤误诊为肝癌 3例肝寄生虫肉芽肿患者无肺部和皮肤病损,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后再追溯病史均无食用生蟹、喇咕史,2例结核瘤患者遗漏结核病史,临床缺乏结核中毒症状,胸片未见结核病灶,未进一步行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