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95562
大小: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20
《尺桡骨双骨折手法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曲阜市中医院骨伤科特色疗法尺桡骨骨折手法治疗尺桡骨双骨折复位手法及固定方法病因病机:1、直接暴力:多为重物砸伤、撞击伤和压砸伤,横断、粉碎或多段骨折,骨折线多在以平面2、传达暴力:跌倒手掌着地,桡骨中上段横型或锯齿样骨折,尺骨斜型骨折3、扭转暴力:机器伤或跌倒身体过分朝一侧倾斜,骨折线多数由内上而斜上外下。类型1、同一平面的骨折:打击、磁撞等直接暴力所致,常为横形、蝶形或粉碎形2、低位的尺骨、高位的桡骨骨折:跌倒手掌着地,暴力沿桡骨干向近侧传导,桡骨于近侧为横形或短斜形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斜行向远
2、侧传导至尺骨,造成低位尺骨骨折3、低位桡骨、高位尺骨骨折:跌倒手掌着地,在遭受间接暴力的同时,前臂又受到扭转暴力,造成两骨的螺旋形骨折,骨折线的方向一致,多由内上斜向外下方,但骨折平面不同,桡骨干骨折线在下,而尺骨干骨折线在上4、尺桡骨多段骨折:多是工作时前臂卷入旋转的机器中所致,此种损伤常造成尺桡骨的多段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易合并肌腱血管神经损伤。诊断:1、外伤史:有跌倒受伤或前臂较重的打击史。2、临床表现: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前臂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剧。可有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3、专科检查:局部
3、压痛明显,有纵向叩击痛,骨折有移位时,可触及骨折端,并可触及骨擦感和骨折处的异常活动。注意有无血管、神经及肌肉组织的伴发损伤。应密切观察挤压综合征或缺血性肌肉缩4、X线检查:X线正侧位片检查不仅能明确诊断,且有助于分类。应常规拍摄包括腕及肘关节,避免上下尺挠关节的合并损伤漏诊。辨证论治1、尺桡骨双骨折整复时必须纠正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畸形,特别是成角和旋转畸形应彻底矫正。侧方对位应达2/3以上。2、尺桡骨干上1/3骨折,整复时前臂应置于旋后位,宜先整复尺骨,后整复桡骨。3、尺桡骨干中1/3骨折,
4、整复时前臂取中立位。应根据两骨的相对稳定性决定先整复稳定性好的骨干,若两骨的稳定性相同,宜先整复易触摸的尺骨。4、尺桡骨下1/3骨折,整复时宜采用中立位或旋前位,宜先整复桡骨,后整复尺骨。5.不同平面的尺桡骨骨折,宜先整复骨干粗且骨折端较稳定的骨干。复位手法:尺桡骨双骨折后,在骨折远、近端之间发生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畸形时,复位必须将桡、尺二骨远、近段正确对位,四种畸形均需获得矫正,以恢复二骨的等长及固有生理弧度。整复应根据受伤的机理,结合X线照片所显示的骨折不同类型、部位及特点,认真分析,以决
5、定首先整复尺骨还是整复桡骨。中1/3骨折者,若其中一骨干为横断或锯齿形的稳定骨折,而另一骨干为不稳定的斜形骨折或粉碎骨折时,应先整复稳定性骨折,以此作为支柱,然后再整复另一骨干的不稳定性骨折。若先整复不稳定性骨折,虽已复位但仍不稳定,待整复另一骨干时,不稳定性骨折则容易再移位。若尺桡骨干均为不稳定性骨折时,对上1/3骨折,先整复尺骨,因该段骨干较粗,整复后相当较稳定,可作为支柱,然后再整复桡骨。对下1/3骨折,则先整复该段骨干较粗的桡骨,然后再整复尺骨。对中1/3骨折,应根据两骨的相对稳定性来决定整复
6、桡、尺骨的先后顺序,若两骨干骨折的稳定性相同,则一般先整复位置较浅且易于摸认捉捏的尺骨。若有一骨干骨折背向移位,应先整复有背向移位的骨折,然后再整复另一骨干骨折,否则,另一骨干虽已整复,在整复背向移位骨折时,已复位的骨折亦可重新移位。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患肩外展70~90度,屈肘90度。因肘关节伸直时,肱二头肌、旋前圆肌等肌肉紧张、牵拉,会加重骨折的移位,增加手法整复的困难。肘关节屈曲时,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松弛,则有利于骨折的整复。因此,整复时肘关节不宜取伸直位。一、拔伸牵引:一助手握肘上,另一助手握手
7、部的大、小鱼际。二助手先顺势拔伸数分钟,以矫正骨折的重叠和成角畸形。依据骨折远端对近端的原则,将前臂远端根据旋转方向置于一定的位置,继续进行牵引,以矫正旋转畸形。如桡、尺骨干上1/3骨折,桡骨骨折近端因受肱二头肌和旋后肌的牵拉而呈屈曲旋后位,骨折远端因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的牵拉而呈旋前位,故前臂远端必须置于旋后位进行拔伸牵引。如此即易于矫正骨折重叠、成角和旋转畸形。二、反折托顶:前臂肌肉比较丰厚发达,加之骨折后的瘀肿和肌肉痉挛,有时单纯依靠拔伸牵引未能较好矫正骨折重叠移位,即使继续加大牵引力亦不易获得矫
8、正。虽经拔伸牵引而重叠移位未完全矫正者,易采用折顶手法,可比较省力地整复残余重叠移位,又能顺利地矫正侧方移位。术者两手先将桡、尺骨骨折近、远端侧方移位矫正为单纯的同一方向的掌背侧重叠移位,然后术者两手拇指在背侧按住突出的骨折端两手其他四指托住向掌侧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待各手指放置准确后,在较轻的牵引下,慢慢地向原来成角变位的方向加大成角,同时两手拇指由背侧推按突出的骨折端。残余重叠移位越多,加大的成角也应越大。待成角加大到一定程度,感到两骨折端同一侧的皮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