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0心肺复苏最新进展

ID:9992365

大小:129.9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0

聚焦2010心肺复苏最新进展_第1页
聚焦2010心肺复苏最新进展_第2页
聚焦2010心肺复苏最新进展_第3页
聚焦2010心肺复苏最新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聚焦2010心肺复苏最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肺复苏;心源性猝死;SCD图 心脏骤停分期及各期特点  美国和欧洲每年约发生100万例心源性猝死(SCD)。亚洲SCD发生率更高,并且在不断攀升。尽管急诊治疗的很多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仍很低。即使在拥有最先进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西方国家,无神经系统损伤的生存患者仍<20%。  复苏立即启动、责无旁贷  研究心脏骤停的学说将其分为3期,根椐各期病理生理学特点进行治疗能改善预后(图)。由于多数心脏骤停患者最初由非医务人员来处理,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CPR)率至关重要。应鼓励只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CPR,通过消除人们对口对口通

2、气传染疾病的担心,从而促进按压迅速开始,以提高旁观者启动的现场应急胸外心脏按压率。  早期除颤是心脏骤停电时期的最基本治疗。直流电除颤可在1~2分钟内恢复80%患者的灌注心律。若不进行CPR,10分钟后成功率降至5%以下,因此鼓励广泛部署供公众(非医务人员)使用的除颤器。  研究表明,双相电除颤较单相电击能进一步降低除颤阈值。虽然缺乏改善短期或长期生存的充分证据,但建议用1次高能(150~200J)双相除颤电击来治疗院内外室颤患者。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多数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法在电时期开始4分钟内接受治疗。在电时期需要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来产生血

3、流,为细胞膜提供生成有效节律所需的部分能量。若呼叫救助4~5分钟后急救医务人员才能到达,电击前先做CPR可改善患者生存率。若5分钟内开始除颤,则患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若呼叫救助5分钟后救护车才能到达,先接受CPR患者的生存率和出院率能提高5倍(22%对4%)。  复苏时应注意多按压、少通气。援救者一旦为患者建立了可靠的通气道,则应立即进行持续胸部按压,不应中断按压来进行通气。在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为减少因通气而中断按压的次数,胸部按压/通气比率应为30:2。因为即使在最佳状况下,CPR产生的心输出量也小于正常值的20%,且每次正压通气时的心、脑血流

4、量立即减少。此外,尽管每分钟通气量小于正常,但患者肺气体交换相对充分,这是由于患者肺血流严重降低,而肺泡通气/血流比值相对正常所致。最近的动物实验证明,胸部按压/通气比率从15:2增至30:2,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1倍,心输出量增加25%,且不影响氧合和酸碱平衡。  在进一步生命支持(ALS)阶段,建议不间断胸部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负责通气的援救者应提供的通气率为8~10次/分钟,但不应过度通气,且需经常轮换(每2~3分钟),以免过度疲劳使CPR质量降低。  通气避免过度、降低频率  在CPR过程中周期性通气能为血液和组织提供氧气,但过度通气可能威胁患

5、者生命。建立通畅的气道至关重要,应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并建议使用Combitube管(放置于口咽腔,可不加选择地隔离气道用于通气)和喉罩导气管(LMA)。研究证明,上述器械虽无法改变心脏骤停患者预后,但均能保持气道通畅。更重要的是,应在CPR中降低通气频率,快速完成通气动作以将气道正压的持续时间缩至最短。  动物实验证明,通气过度会增加胸内压和颅内压,并降低冠脉灌注和平均动脉压,使生存率下降。  在BLS阶段应降低通气率(30:2),ALS阶段的通气率仅为8~10次/分钟。此外,在BLS和ALS过程中每次通气的潮气量应为500cc以下,通气时间为1秒。这些

6、通气技术方面微妙但根本的改变,可以保证患者在常规人工胸外CPR中获得最佳血液循环。胸外按压用力快速、持续勿中断  当胸外按压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胸泵理论),在胸骨与脊柱间挤压心脏的机械效应(心泵理论)和心脏的瓣膜系统(使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形成血流。在CPR中胸外按压是使患者生存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时应该“用力快速”按压。足够的按压深度约为5cm。  胸外按压率应为100次/分钟,因为按压率较低会减少向前流动的血流量。由于每次按压中断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建立足够的主动脉和冠脉灌注压,应尽量避免按压过程中断。例如,检查脉搏不应多于10秒。动物实验和人类研究

7、均已证明,在CPR的最初数分钟,不间断的单纯胸部按压是常规CPR的替代方法,其优势在于促使不愿做口对口通气的非医务人员参与其中。  在电击前后即刻进行不间断的胸部按压非常重要。除颤前胸部按压1.5~3分钟,有助于将血液注入心脏泵内,从而增加除颤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除颤后即刻胸部按压1~2分钟,有助于预防除颤电击后常见的低血压和心搏停止。  减压提高认识、充分减压  减压期的重要性应被强调。减压期胸壁在弹性作用下回弹,在胸腔内形成负压,促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下一次按压周期的前负荷。  减压不充分(如通气过度)较常见,致使CPR时流入心脏和脑的血流量减

8、少。救援者疲劳、无效技术和手放置不适当可使胸部回弹不充分。最近一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聚焦2010心肺复苏最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肺复苏;心源性猝死;SCD图 心脏骤停分期及各期特点  美国和欧洲每年约发生100万例心源性猝死(SCD)。亚洲SCD发生率更高,并且在不断攀升。尽管急诊治疗的很多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院内和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仍很低。即使在拥有最先进急救医疗服务系统的西方国家,无神经系统损伤的生存患者仍<20%。  复苏立即启动、责无旁贷  研究心脏骤停的学说将其分为3期,根椐各期病理生理学特点进行治疗能改善预后(图)。由于多数心脏骤停患者最初由非医务人员来处理,提高旁观者心肺复苏(CPR)率至关重要。应鼓励只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CPR,通过消除人们对口对口通

2、气传染疾病的担心,从而促进按压迅速开始,以提高旁观者启动的现场应急胸外心脏按压率。  早期除颤是心脏骤停电时期的最基本治疗。直流电除颤可在1~2分钟内恢复80%患者的灌注心律。若不进行CPR,10分钟后成功率降至5%以下,因此鼓励广泛部署供公众(非医务人员)使用的除颤器。  研究表明,双相电除颤较单相电击能进一步降低除颤阈值。虽然缺乏改善短期或长期生存的充分证据,但建议用1次高能(150~200J)双相除颤电击来治疗院内外室颤患者。  改善血液循环多按压、少通气  多数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无法在电时期开始4分钟内接受治疗。在电时期需要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来产生血

3、流,为细胞膜提供生成有效节律所需的部分能量。若呼叫救助4~5分钟后急救医务人员才能到达,电击前先做CPR可改善患者生存率。若5分钟内开始除颤,则患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若呼叫救助5分钟后救护车才能到达,先接受CPR患者的生存率和出院率能提高5倍(22%对4%)。  复苏时应注意多按压、少通气。援救者一旦为患者建立了可靠的通气道,则应立即进行持续胸部按压,不应中断按压来进行通气。在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为减少因通气而中断按压的次数,胸部按压/通气比率应为30:2。因为即使在最佳状况下,CPR产生的心输出量也小于正常值的20%,且每次正压通气时的心、脑血流

4、量立即减少。此外,尽管每分钟通气量小于正常,但患者肺气体交换相对充分,这是由于患者肺血流严重降低,而肺泡通气/血流比值相对正常所致。最近的动物实验证明,胸部按压/通气比率从15:2增至30:2,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1倍,心输出量增加25%,且不影响氧合和酸碱平衡。  在进一步生命支持(ALS)阶段,建议不间断胸部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负责通气的援救者应提供的通气率为8~10次/分钟,但不应过度通气,且需经常轮换(每2~3分钟),以免过度疲劳使CPR质量降低。  通气避免过度、降低频率  在CPR过程中周期性通气能为血液和组织提供氧气,但过度通气可能威胁患

5、者生命。建立通畅的气道至关重要,应尽可能进行气管插管,并建议使用Combitube管(放置于口咽腔,可不加选择地隔离气道用于通气)和喉罩导气管(LMA)。研究证明,上述器械虽无法改变心脏骤停患者预后,但均能保持气道通畅。更重要的是,应在CPR中降低通气频率,快速完成通气动作以将气道正压的持续时间缩至最短。  动物实验证明,通气过度会增加胸内压和颅内压,并降低冠脉灌注和平均动脉压,使生存率下降。  在BLS阶段应降低通气率(30:2),ALS阶段的通气率仅为8~10次/分钟。此外,在BLS和ALS过程中每次通气的潮气量应为500cc以下,通气时间为1秒。这些

6、通气技术方面微妙但根本的改变,可以保证患者在常规人工胸外CPR中获得最佳血液循环。胸外按压用力快速、持续勿中断  当胸外按压时,由于胸内压升高(胸泵理论),在胸骨与脊柱间挤压心脏的机械效应(心泵理论)和心脏的瓣膜系统(使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形成血流。在CPR中胸外按压是使患者生存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时应该“用力快速”按压。足够的按压深度约为5cm。  胸外按压率应为100次/分钟,因为按压率较低会减少向前流动的血流量。由于每次按压中断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建立足够的主动脉和冠脉灌注压,应尽量避免按压过程中断。例如,检查脉搏不应多于10秒。动物实验和人类研究

7、均已证明,在CPR的最初数分钟,不间断的单纯胸部按压是常规CPR的替代方法,其优势在于促使不愿做口对口通气的非医务人员参与其中。  在电击前后即刻进行不间断的胸部按压非常重要。除颤前胸部按压1.5~3分钟,有助于将血液注入心脏泵内,从而增加除颤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除颤后即刻胸部按压1~2分钟,有助于预防除颤电击后常见的低血压和心搏停止。  减压提高认识、充分减压  减压期的重要性应被强调。减压期胸壁在弹性作用下回弹,在胸腔内形成负压,促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下一次按压周期的前负荷。  减压不充分(如通气过度)较常见,致使CPR时流入心脏和脑的血流量减

8、少。救援者疲劳、无效技术和手放置不适当可使胸部回弹不充分。最近一项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