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节奏——语文教学的生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节奏——语文教学的生命【摘要】:本文从完美的教学语言,变换与创新的教学方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整体和谐的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节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关键词】:节奏;语文教学;生命“节奏”,原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人讲话时,声音是有变化的,高低、强弱、轻重、长短和快慢,这就是语调。说话既然有调子,就有节奏感。教师讲课就是通过语言对教材再创造,使“死”的材料变成“活”的知识。一节课,一大篇话,就像一篇乐章,抑扬顿挫,音节铿锵,听起来顺耳,学生就爱听。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信息论的观点来
2、看,信息传递的节奏与信息接受、贮存有着直接的关系,信息传递节奏适当,当然有利于对它的接受和贮存,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1]1教学语言美教学语言是一个教师外在风格和内在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且对学生有着甘泉润物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这句话充分地揭示了优美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方面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更加的高。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
3、小等交替变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据生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有节奏感的优美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解除被抑制大脑的封闭状态。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文性,语言美自然是少不了的。有一次外出听课,上课的是一位男教师,上的是柳永的《雨霖铃》,倒是自己的一些偏见,觉得男教师上起来肯定是缺少那种韵味的,却不料在他范读时就被深深吸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
4、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随着他的朗诵,我仿佛感受到了诗人与情人分别时的哀婉凄绝,缠绵悱恻,拿捏得恰到好处的节奏,毫不做作的声调,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投入的不仅是他,还有在场的所有人,现在想来那种滋味真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真让人一叹。随之他的讲解更加显示特深厚的语言功底,自“柳三变奉旨填词”到与苏东波的“大江东去”,侃侃谈来,时而沉郁顿挫,时而慷慨激昂,自然如小溪水哗
5、哗作响。不禁想起许多教师平时很少专研,在备课时总是东拼西凑,到上课时生搬硬套,想都来不及,哪来的语言美,节奏美?!我当时心里又叹了一次。而更让我惊叹的是他的学生,教师自己厉害当是不值得炫耀的,所谓“金针度与人”。学生显然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受到了很好的熏陶。无论是朗读还是对诗歌的理解甚至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文雅都让人惊叹不已。试想如果学生每天对着一个语言贫乏,说话枯燥无味的语文老师会有什么后果?还要想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恐怕是天方夜谭吧!教学语言美功不可没!2教学方式变换与创新教学方式的变换与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6、,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教学方式,并且有时要贯之以创新精神,使教学活动在跌宕起伏的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2]叶圣陶先生讲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比较陈腐的教法,几乎篇篇都解题、作者介绍、字词释义、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研究写作特点,这几乎成了一套无所不包的模式。一课书,少则二教时,多则四五教时,这种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教法,不但阉割了不同课文的不同个性,而且淹没了不同课文所独具的不同层次。教师教之无法,学生听之生厌。近十年来,语文教改百花齐放,教法纷呈,打破了这种僵死的框框,将“活
7、水”引进课堂里。上海育才中学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学方法,比较符合语文课本身的结构特点,比较适于学生学习生活的节奏,从而得到推广。所以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因人而异,灵活地选用教法。对于散文、游记,层次或聚或散,行文比较舒缓,画面比较生动,语言比较优美,在教法上可以从写景入手;叙事文章,可以从事情的缘起、发展、结局的层次入手;记人文章,可以从人物性格形成的层次入手;议论文章可以根据议论文的逻辑证明、逻辑推理过程的起伏变化,组织起有节奏感的课堂教学,拨动学生的心灵;或层层深入地阐述;或由此及彼的论证;或剥笋式的犀利解剖;或对准靶心
8、,万箭齐发。总之,教师把握课文的特色,选择恰当的教法,学生在有节奏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去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效果定会更佳。就比如在讲宋词的时候我们每首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可以找到不同的突破口。李益的《竹窗闻风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