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

《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

ID:9886673

大小:7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13

《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_第1页
《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_第2页
《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_第3页
《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_第4页
《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生》与“80年代” 文学的历史叙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人生》与“80年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周新民内容提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本是关于“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潮流的命名。“80年代”®的文学历史叙述把它们视为“80年代”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并赋予线性意义。这种文学的历史叙述方式观照《人生》时,忽略了《人生》“呼唤现代化”主题的丰富性,遮蔽了《人生》对于个人价值、主体价值的思考;同时,也遗漏了《人生》丰富的地域文化意蕴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张力的超前思考。通过清理“80年代”文学历史叙述的特质、机制,可以发现,《人生》从传统与现代

2、两种生活相互交织、社会政治与个人价值相互渗透的视野出发,充分表现了变革时代“交叉地带”的复杂境况。《人生》发表于1982年第3期的《收获》杂志(本文关于此作的所有引文均出自此处,不再一一标注——作者注),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面对这样一部文学经典,“80年代”文学的历史叙述遭遇了尴尬。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组成的“80年代”初期文学的历史叙述,成为文学史陈规;上述“80年代”文学史叙述,也是阐释《人生》的基本方式。这样阐释《人生》,固然揭示了《人生》某一方面

3、的意蕴,但是,并没有完整地揭示出《人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为了还原《人生》的“真实面目”,本文拟从清理“80年代”文学历史叙述的特性与机制人手,呈现出一部意蕴丰富、复杂的《人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的三股文学创作潮流。这三股文学创作潮流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明确的时间先后顺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出现略有先后,各自指称的作品,大体上也可以按时间加以排列。但是,在特征上两者的界限并非十分清晰,有的作品,也很难明确它们的归属。即使那些具有鲜明

4、的类属特征的作品,也并不一律按时间的先后呈现。”®但是,“80年代”文学历史叙述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命名为“80年代”文学史的不同阶段,且赋予特定规范:“伤痕文学”是“80年代”文学史的肇始,“反思文学”发生的时间在“改革文学”发生之前。这是以线性的时间演进方式来描述“80年代”文学的一种叙述策略。这种文学史描述方式表明,“80年代”文学“先后递擅、依次推进”,“先有暴露‘伤痕’的文学,再有‘反思’、‘伤痕’成因的文学;先有‘向后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再有向前看的‘改革文学

5、’;‘改革文学’是直面现实,‘寻根文学’是反观历史,‘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奉行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寻根’和‘现代派’文学实验的则是外来的现代主义,最后是‘新写实’文学在思想和艺术上总其成,实现历史和现实,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交汇、融合”③。依照“80年代”文学历史的线性叙述,《人生》只能属于“80年代”文学历史叙述链条中的一个特定的环节,是“伤痕文学”,或者是“反思文学”,亦或是“改革文学”。事实上,现在通行的“80年代”文学历史叙述也是这样来叙述《人生》的。孟繁华、程光炜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发

6、展史》把《人生》归为“伤痕文学”范畴,认为《人生》与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一起,“开始触及到大量的社会悲剧”,对“‘反右’、‘大跃进’、‘文革’的认识,明显朝着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方面发展”®。朱栋霖等认为《人生》是“反思文学”:“小说在反思高加林个人人生悲剧的同时,深刻批判了固有社会经济体制下巨大的城乡差距给人的尊严和价值带来的戕害”⑤。陈思和认为,《人生》是“改革文学”:“以城乡交叉地带为瞭望社会人生的窗口,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切人社会,既敏锐地捕捉着嬗递着的时代脉搏,真切地感受生活中朴素深沉的美,又把对社会变

7、迁的观察融入个人人生选择中的矛盾和思考当中”®。洪子诚也把《人生》列为“改革文学”的代表作⑦。这种或多或少拘囿于线性目的论的文学史叙述,强化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之间的差异性,忽视了三股文学思潮之间的共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揭露、思考‘文革’对现代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的阻滞和压抑”;“改革文学”则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和乡村的改革”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其实有着共时性特征:呼唤现代化。如果超越“80年代”文学历史叙述的线性

8、规范,我们可以发现《人生》在“呼唤现代化”这一主题上的丰富性:《人生》通过高加林悲剧性命抑的思考;《人生》既具有“反思文学”对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反思和批判的内涵,也具有“改革文学”对于现代文明、城市憧憬的主题。显然,《人生》不属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或者是“改革文学”中的某一类文学潮流,而是综合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特征,分别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呼唤现代化”的主题。高加林曾是一名优秀的民办教师,因为被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