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ID:9850784

大小:49.1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2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_第1页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_第2页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_第3页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_第4页
资源描述:

《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722·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0月第5卷第19期 ChinJClinicians(ElectronicEdition),October1,2011,Vol.195,No.·综述·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辛佳炜 刘东升 王岩 左焕琮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失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性头痛及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严重的偏头痛将与瘫痪一同位居人类疾病致残率之首,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存在许多疑问,尽管各国学者就此提出了多种学说,但都未能很

2、好地解释偏头痛的致病机制。神经影像学是目前研究偏头痛最为迅速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重大进步。本文主要从偏头痛的病因学、发病机制、生理学等方面综述了神经影像学在偏头痛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一、病因学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一)脑白质和脑灰质改变1畅传统的核磁共振成像:常用的核磁共振发现偏头痛患者易发生脑深部白质损伤和卒中。对比无偏头痛的人群,偏头痛〔1〕8,约有10%的患者至少每月有一次偏头痛发作时伴有脑中风(大多无临床表现)患者罹患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为15畅。偏40%在T2WI上出现白质异常〔

3、2〕头痛患者中12%~,且以一定的半数病灶两侧对称性小圆点状白质异常为特点。但未有证据表明脑白质的损伤与脑的功能性改变呈相关性。basedmorphometry,VBM):VBM是一种检查脑内结构差异的新的监测技术,它可自动计算患2畅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oxel唱者和对照组的白质和灰质差异。Rocca等通过VBM研究表明,在患者两侧额部、颞叶和扣带回可见灰质密度降低。Kim等〔3〕采用VBM对比传统核磁共振研究20位偏头痛患者后发现,相对于对照组,脑岛的容量,运动皮质前额皮质和扣带回皮质容量均减少。这些研究

4、证实了传统核磁未能发现,而VBM能发现的白质和灰质改变与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相关,但是这些改变可在许多其他慢性疼痛患者中出现,因此通过VBM发现的这些改变针对偏头痛的特异性差〔4〕。然而这些结构的改变是否持久以及能否在疼痛有效治愈后恢复正常化,还需要更深入研究这些结构的改变。3畅弥散张量成像(DTI):DTI是基于水分子的扩散对白质和灰质进行可视化的检测的影像学技术。DTI可检测脑部损伤的微结构变化,较传统的MRI敏感性更好。Rocca等采用DTI研究了34例偏头痛的患者,显示出传统MRI无法显示的脑

5、6〕〔5唱〔7〕损害影像,并且指出有先兆或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较正常人脑组织平均扩散率峰值降低。有学者研究指出偏头痛患者相比正常人其丘脑内侧的腹侧后部与位于三叉神经丘脑束的腹外侧角的放射冠区有显著的不同,而以上区域已被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有关。(二)血管改变1畅传统核磁共振分析(MR):在Buttinelli等〔8〕的一项病例报道中,1例无先兆型偏头痛青年女性患者突发头痛并出现Horner综合征,MR发现其存在颈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夹层分离。他们的解释是可能由于偏头痛反复发作的积累效应加重了血

6、管痉挛,导致动脉壁易形成夹层分离;也可能由于血管的先天性异常而易于形成夹层分离和发生偏头痛,抑或两者都病例报告中,对286例符合ICHD唱偏〔9〕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病,但其中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最近国内余政等2头痛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进行TCD筛查,随后对其45例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者行头颅核磁检查,发现1例动静脉畸形,4例海绵状血管瘤,结合该组影像学追查结果,作者推测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脑血管病变基础。但这一推论与现国际标准及权威认识相悖,需更进一步的影像学追踪及研究。red2畅近红外光谱分析

7、(nearinfra唱spectrum,NIRS):近红外功能成像在价格、便携性、时间分辨率、易于使用、便于进行大样本采集等方面具有优势,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神经科学界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利用生物组织对光(700~1000nm波长)相对透光度,而进行检测的。由于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氧化的细胞色素氧化酶有不同的光谱吸收特性,故近红外光谱技术可计算它们在颅内的相对浓度,具有非侵袭性、动态观察性的特点。最先进的红外光谱技术可定量检测各种氧合作用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最新研究表明,与疼痛间

8、歇期相比,NIRS示先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其脑微循环的动脉搏动波减弱了35%,脑组织氧饱和度增加了15%。先兆偏头痛患者中,NIRS示低灌注区域与先兆症状对应区域相一〔10〕致,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代谢需要的减少而不是缺血性机制的改变。二、发病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1畅三个阶段的认识: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单纯血管因素假说、神经血管假说、皮质扩布性抑制假说。DOI:10.j.cma.issn.3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