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导致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导致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研究2006年8月第20卷第8期下旬版(总第188期)?2217?t综畲护理t导致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Causativeanalysisonleadingtopoordiscolorationofindicationcardofsteamsterilizationanditsstrategies刘晓华LiuXiaohua(AffliliatedFirstHospitalofZhongshanUniversity.Guangdong510080China)摘要:[目的]调查导致消毒包内化学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并提出防
2、范对策.[方法]2004年11月一2005年3月跟踪临床科室蒸汽灭菌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情况,找出可能导致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并进行干扰实验分析.[结果]蒸汽灭菌指示卡位置摆放不当,受潮,光照或电离辐射等是导致消毒包内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mini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加强管理,严格规范操作,可避免消毒物品重复消毒和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关键词: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是用于检测物品灭菌效果的,是临床科室打开无菌包后把好无菌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我院供应室于1996
3、年开始使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型号为1250化学蒸汽灭菌指示卡,发现在保证无机器故障,生物监测结果阴性时,同样存在灭菌包内蒸汽灭菌指示变色不良的现象.为了探讨包内化学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2004年11月一2005年3月跟踪临床科室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情况并用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分析,现将实验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1月一2005年3月跟踪临床科室蒸汽灭菌指示卡(3M公司生产的型号为1250)变色不良的情况,向出现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科室了解蒸汽灭菌指示卡的使用及储存情况,找出可能导致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原因并进行实验分析.1.2方法按照可能导致
4、化学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指示卡设为实验组,同时将按规范操作的在每个包内放置蒸汽灭菌指示卡设为对照组.实验组蒸汽灭菌指示卡做以下的处理:①位置摆放不当:在包内将蒸汽灭菌指示卡有药的一面直接接触金属器械,橡胶管或玻璃器皿;②受潮:将暴露于梅雨季节空气中受潮1周的蒸汽灭菌指示卡放入?肖毒包内;③光照或电离6493(2006)8C~2217—02辐射:将受过紫外线(或日光)直接照射24h或三氧?肖毒器电离辐射16h的蒸汽灭菌指示卡分别放入消毒包内;④受压或加盖:将蒸汽灭菌指示卡放人互相挤压的物品中问,或放人加盖不透气的容器中灭菌;⑤高温贮存:将贮存于38℃-40℃室内30d的蒸汽灭菌指示卡放
5、入包内;⑥过期:包内放置过期6个月的蒸汽火指示卡.将以上实验组蒸汽灭菌指示卡与对照组各分为6组,每组进行30次消毒灭菌,即每件消毒包内同时放置实验卡与对照卡各1条进行?肖毒灭菌,同时进行物理及生物监测.1.3灭菌与监测方法灭菌方法:灭菌器为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每日晨于第1炉行B—D试验,合格后使用,温度设为132℃,压力为0.2MPa,灭菌时间为4rain,灭菌过程进行严格物理监测(温度,时间,蒸汽).监测方法:每次灭菌前将嗜热脂肪杆菌生物指示剂放置在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上层与中层的中央各1个点,下层前,中,后各1个点,并设对照(即同批菌片,不经灭菌过程)…1,灭菌后经48h培养后作
6、为检测的最终结果.1.4判断标准蒸汽灭菌指示卡上的指示纹由灭菌前浅黄色变为灭菌后均匀黑色为合格,变为淡黑色或变色不均匀为变色不良,即变色不合格【2J.2结果(见表1)表1蒸汽灭菌指示卡变色不良的影响因素(=30)3对策化学蒸汽灭菌指示卡主要通过颜色的变化反映灭菌的关键参数,其关键参数包括有温度,时间,蒸汽等.从表1可见,实验卡均变色不良,而180条对照卡则全部变色良好,30次生物监测结果均为阴性,实验卡监测的合格率与对照卡及生物监测不一致,可见蒸汽灭菌指示卡在物品灭菌后显示的变色结果往往造成临床的误判断.蒸汽灭菌指示卡主要依靠肉眼判断变色情况,当蒸汽灭菌指示卡上的指示剂位置放置不当,变色
7、面直接接触金属,玻璃等而产生冷凝水,或其他多种因素,均会造成变色失败.蒸汽灭菌指示卡受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其最大误差可达25%_3j.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尽可能避免外界因素对变色造成的影响.由于检测结果受肉眼判断的影响,在不合格的化学蒸汽灭菌指示卡中往往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不合格的表现不明显,又不能完全肯定为合格变色,该蒸汽灭菌指示?2218?CHINT'~ENURSINGRKSEARCHAugust.2006Vo1.2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