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

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

ID:9764937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5-08

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1页
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2页
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3页
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4页
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论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融通      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绵延不

2、绝。然而,随着中国历史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这种传统文化在明末清初之际开始走向低潮。中国已无法自我产生出一种堪与西式现代化相抗衡的思想文化资源。面对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形势,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曾尝试以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以期实现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制度、思想观念的统一,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五四”前后,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在纷繁复杂的外来社会思潮中迅速选择、接受、传播、信仰和奉行马克思主义,并使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形式上有着某些契合,在精神上融通,因

3、而能够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交、相融。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探寻。下面择其要者述之。    1、中国传统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天下一气”。这种思想已经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古代思想家则从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力求用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学说既显示了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民族特色,又显示了中国古代

4、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相通性。其他如《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的军事典籍更是闪耀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中国哲学的重视习行践履、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也有某种相通之处。《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肯定了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韩非子、王充等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这些虽还不能称为唯物史观,但与它有相通之处。    2、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一种均平思想,其核心就是社会公平。《礼记·礼运》设想了一个

5、财富均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洪秀全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为理想天国。康有为则认为大同社会无家界、无国界、无产界、一切财产归公。孙中山要求“国民之权利义务,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轻重厚薄,无稍不均”。。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产品“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体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等等。可见,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平

6、、公正的大同世界,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种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也就是平均财富、社会公平和公正,因此与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爱民、重民学说。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绵延不绝的重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

7、·桓公六年》的“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子·治国》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贾谊《新书·大政上》的“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到唐太宗李世民认定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宋史·朱熹传》的“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这一重民贵民的精神不断得到丰富和强化,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观点容易产生共鸣。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二,就是以家族为本位追求人的社会价值。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

8、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反对把人理解为“孤独的个体”。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三,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关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真实主题和核心内容,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