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提升_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

契合与提升_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

ID:38677459

大小:159.8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7

契合与提升_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1页
契合与提升_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2页
契合与提升_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3页
契合与提升_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_第4页
资源描述:

《契合与提升_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2期契合与提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陶相根郑继江[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奠定了传统文化转型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在于文化精神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激活”了传统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容,使其通过转型而获得了新的生存形式和生命活力,同时,通过中国化重新塑造自己的结构和形式,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与中国文化熔为一体。[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融通

2、[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2-0025-04几千年来,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法的民族特色,又显示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与脉相承,绵延不绝。然而,随着中国历史逐渐从农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相通性。其他如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这种传统文化在明末清《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的军事典籍更是闪耀着初之际开始走向低潮。中国已无法自我产生出一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中国哲学的重视习种堪与西式现代化相抗衡的思想文化资源。面对行践履、强调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同马克思主义的鸦片战争后内

3、忧外患的形势,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实践观和认识论也有某种相通之处。《管子》云:子曾尝试以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肯定了物化,以期实现西方物质文明与东方制度、思想观念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韩非子、王充等也在的统一,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五四”前后,中国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过程先进分子之所以在纷繁复杂的外来社会思潮中迅中的决定作用。这些虽还不能称为唯物史观,但速选择、接受、传播、信仰和奉行马克思主义,并使与它有相通之处。其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其中一个重要

4、2.传统均平思想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契合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一种均平思想,其核上有着某些契合,在精神上融通,因而能够使中华心就是社会公平。《礼记·礼运》设想了一个财富民族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交、相融。均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洪秀全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①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匀,无处不饱暖”为理想天国。康有为则认为大同社会无家界、无国界、无产界、一切财产归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点和孙中山要求“国民之权利义务

5、,无有贵贱之差,贫②学理上的一致性,我们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探寻。富之别,轻重厚薄,无稍不均”。马克思主义认下面择其要者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产品“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1.中国传统哲学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③契合直接占有,作为生活和享乐的资料”;实行“各尽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天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下一气”。这种思想已经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间、脑体之间的差别,消灭阶级和国家,等等。可物质统一性原理。古代思想家则从这一唯物主义见,马克思主

6、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公世界观出发,力求用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来说明平、公正的大同世界,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种共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产主义社会追求的也就是平均财富、社会公平和冲气以为和。”阴阳学说既显示了中国古代辩证公正,因此与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有异曲*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7CKSJ01)的阶段性成果。—25—马克思主义同工之妙。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的学说在近代3.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的历史

7、条件下最容易获得先进的中国人的契合认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解放5.中国传统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和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全关系的观点契合④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⑤。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就是建立基本命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与行的问题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爱民、重民学实际上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说。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绵延不绝文化中,“知”代表认识、知识,引申为理论;“行”

8、代表实行、行动,亦即实践,知行双方不能脱离。的重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从《尚书·夏书·五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必须起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桓公六到认识世界特别是改造世界的作用。于是,在强年》的“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调文化、理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实践性(实用力于神”;《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