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

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

ID:9752467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7

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_第1页
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_第2页
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_第3页
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_第4页
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和方法论意蕴  [摘要]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的逻辑分析入手,对神秘主义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中国哲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实事求是的定位分析可以发现:神秘主义方法不仅不排斥逻辑分析方法,而且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基础的。尽管神秘主义方法拒绝对以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为表征的意义世界或境界进行逻辑分析,但其本身就是逻辑分析的结果,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进入神秘主义方法所指示的以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为表征的意义世界或境界。神秘主义方法作为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特质的

2、原创建构,以逻辑分析方法为基础,主要体现在何为道、如何得道、所得之道如何说和如何对待这些关于道的言说四个问题或方面。而这四个问题或方面则不仅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深层结构,而且构成了神秘主义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中国哲学;深层结构;神秘主义方法;逻辑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B2 [人,人能弘道。与道对于物的超越是内在的超越一样,道对于人的超越,同样是内在的超越。这既是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的特点。也是其之所以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内在根据,并由此决定了中国哲学的认知道路和方法论基础。正因为作为形而上的本原、本体、秩序和境界之道对于人和物的超越是内在的超越,所以

3、,它并不需要外求。外求是知物的道路,而不是得道的道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道的过程。既是尽可能地排除知和物对人心本有之道的遮蔽的过程。也是通过心性修养的功夫,发明本心过程。惟其如此,才能达到与道同体同流而不傲于万物的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或天地境界。所以,这里既不存在本质主义或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也不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或知性思维意义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问题。以及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问题,存在的只是如何才能进入或达到道所指示的心灵境界或天地境界的问题,存在的只是如何通过心性修养功夫,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得道的问题。    二、如何得道    历史地看,如何

4、得道的问题,既与失道原因的理解相联系,更与道的性质(整体性、终极性、无限性和生成性)和存在方式(对于天地万物的内在性和超越性)及其与人和物的关系的理解为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可以说,正是以其对道的性质和存在方式及其与人和物的关系的理解为基础,老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体或身体为基础的实践论的直觉主义的得道方法:其一是从事于道的体道方法。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老子》二十三章)正如蒙培元先生所说:人能体道,从事于道所谓从事,就是体认、体会、体验,包括亲身实践。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同

5、于道或与道合一。那么,老子的根据何在?一言以蔽之,就在于道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超越性:道虽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但有无相生、朴散为器,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万物正是道的体现和承当。其二是静观鉴照和涤除玄览的体道方法。他说: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静,既是道之存在的本然状态,也是最重要的主体状态和静观玄览的前提条件。而要进入静的状态,就是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老子》五十六章),就是要同于道或与道合一。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所谓观,即体认、体验之意。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十六章)观复就是从万物的

6、纷纭变化中观其始终,也就是《易传》所说的原始反终,复归到它的本根状态。老子说:归根日静。静即静观、玄览。其作为一种体道方法,正可称之为整体性的直觉方法。  庄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老子以体或身体为核心的直觉主义的得道方法,而且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的思想和以明、见独、心斋、坐忘的直觉主义的得道方法。以明相对于分而言,作为一种得道、闻道、体道之方法,就是要破对待,一天人,齐万物、齐是非,道通为一,消除一切对立,进入无待之域。其实质就是要消除主观偏见而照之于天,以空明若镜的心灵来观照万物。与以明不同的是,见独是经过一定的修养之后,所达到的忘外

7、物,忘生死,无古今,与道合一,大彻大悟的精神境界。关于坐忘,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之谓坐忘。(《庄子大宗师》)所谓坐忘,就是无己,就是不为物累、不为物役,就是忘掉物我的对立,忘掉天下万物,忘掉自己,以空明若镜的心灵来关照万物而同于道,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坐忘相联系,忘,同时还包括道忘。在《庄子》看来,与其受制于世俗的困扰和痛苦,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庄子大宗师》)。这就是《庄子》所谓的忘的方法。那么,何谓心斋?《庄子人间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昕之以心,元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