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ID:9741203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7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_第1页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_第2页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_第3页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不管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衰竭都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尚没有确实有效的方法阻断这一过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激动剂,它能够通过对血糖、血脂调节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能有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现就噻唑烷二酮药物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糖尿病;噻唑烷二酮;胰岛β细胞功能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

2、尿病,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竭都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对于1型糖尿病而言,胰岛素缺乏即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其始动因素。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已经显示,即使接受胰岛素强化,血糖控制达标者(糖化血红蛋白<7.0%),也随着病程的进展病情逐渐恶化,而这种结果与β细胞功能衰退有关。因此如何阻止胰岛β细胞功能的衰退已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属于配体依赖的转录因子核受体超家族中的

3、一员,主要调节糖、脂代谢平衡,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药物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已广泛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中。但近年来研究发现TZDs有助于减缓β细胞功能衰退。1β细胞功能衰退1.1β细胞功能衰退含义胰岛β细胞功能广义是指β细胞在葡萄糖、氨基酸或化学药物等各种物质刺激下分泌胰岛素(包括分泌的数量、质量及时相等)以及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的能力。β细胞功能衰退表现为β细胞的凋亡增加、β细胞数量和功能异常以及胰岛素分泌脉冲式和振幅式的改变,胰岛素原

4、向胰岛素转变过程障碍[1]等。1.2β细胞功能衰退原因1.2.1葡萄糖毒性继发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的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长期高糖体外培养可以明显增加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百分率[2],同时,这些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明显减弱,细胞内的胰岛素含量也明显减少。Federici等[3]研究表明高葡萄糖可导致促凋亡蛋白(Bad,Bid,Bik)过度表达,抗凋亡蛋白(Bcl-xl)水平降低,胰岛β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提示高葡萄糖通过改变抗/促凋亡蛋白家族之间的平衡影响β细胞凋亡。1.2.2脂

5、毒性脂肪酸水平过高,则会影响胰岛素原向胰岛素的转化及胰岛素的分泌过程[4],且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增多引起胰岛β细胞进行性衰竭。机制可能是在高脂状态下,脂酰辅酶A产生增多导致神经酰胺合成增加,神经酰胺通过活化蛋白激酶C、蛋白磷酸酶及核因子(nuclearfactor,NF)-κB,激活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磷酸酶和即早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间的信号通路等途径诱导细胞凋亡。1.2.3胰腺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IAPP所形成的胰淀粉样物质的沉积是2型糖尿病胰腺

6、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尸检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内存在淀粉样物质的沉积,B细胞数量减少了40%~60%[5],提示IAPP可能是造成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数量减少的原因。在体外培养中也显示IAPP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及β细胞凋亡增加。1.2.4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β、干扰素γ及一氧化氮等[6]均可以诱导β细胞的凋亡。非肥胖糖尿病鼠死亡受体配体转基因的β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凋亡的敏感性明显高于野生型β细胞,白细胞介素1β与干扰素γ诱发非肥胖糖尿病大鼠β细胞凋亡的研究发现,半胱氨酸蛋白酶3

7、激活与凋亡信号系统相互作用增强有关[7]。2TZDs药物TZDs包括一系列具有2,4-噻唑烷二酮结构的化合物,如环格列酮、曲格列酮、罗格列酮及吡格列酮等。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的侧链取代基,因而药理特点各有不同。曲格列酮因具有肝脏毒性,已被淘汰。罗格列酮是目前该类药物中药效最强的,其活性约为曲格列酮的100倍,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吡格列酮的降糖作用稍弱于罗格列酮,但其调节血脂的作用较强,对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也有益处。TZDs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TZDs的作用靶点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

8、,该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最初于脂肪细胞中检测,有诱导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之后发现它还广泛表达于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为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PPARγ与TZDs结合后,与9-顺式-维甲酸受体形成异二聚体,然后与所调节基因的启动子上游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结合而发挥转录调控作用,改善糖脂代谢。3TZDs药物与β细胞功能3.1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毒性在一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安慰剂对照研究中[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