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衡“保富民”思想

论刘衡“保富民”思想

ID:9727955

大小:63.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5-06

论刘衡“保富民”思想_第1页
论刘衡“保富民”思想_第2页
论刘衡“保富民”思想_第3页
论刘衡“保富民”思想_第4页
论刘衡“保富民”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刘衡“保富民”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刘衡“保富民”思想刘衡(1776-1841),江西南丰人,清代著名循吏、律学家。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也就是在其去世五年后,刘衡曾出任知县的博罗、垫江、梁山和巴县等地乡绅上书官府,请求将其入祀名宦祠,第二年获朝廷批准。同治初年,穆宗又下旨曰:刘衡历任广东、四川守令,所至循声卓著。去官四十余年,至今民间称道弗衰,下令将其事迹交与国史馆,编入《循吏传》。刘衡所著《读律心得》、《庸吏庸言》等书,受到当时士人的推崇,与汪辉祖的《学治臆说》等书一起被奉为圭臬。清末官员陈其元任南汇、青浦等地知县时,励精图治,勤于受理

2、民间诉讼,受到江苏巡抚丁日昌的赞赏和朝廷的嘉奖。陈其元自己心里也不禁窃喜,颇为自负。而刘衡在《庸吏庸言》中专门提到钱债、田土等寻常诉讼,往往是亲朋乡邻之间一时怄气,气消之后或经人劝解,多不愿再诉诸官府。如果官员任事太勇,不在规定期间受理而滥收民词,不仅官员不胜其烦,而且使差役有机可乘,敲诈勒索,导致涉讼双方费财破家,邻右受累,贻害无穷。陈其元读后,不禁怅然自失,通身汗下。自是不敢自诩精明,轻受民词矣。并赞叹此真阅历有得,蔼然仁者之言。陈其元后来在上海知县任上遵行刘衡之法,官民称便,故在其著作《庸闲斋笔记》中记录此

3、事,以告诫后来者。  从嘉庆十八年(1813年)任广东四会知县,至道光七年(1827年)由巴县知县迁绵州直隶州知州,刘衡在广东、四川等地任州县官十余年,期间无一上控之案,政绩斐然,三次升迁皆出特简,数年间由知县擢升至道员。刘衡既以实际才干出名,当时官员、士人出于实用目的,往往重视他总结的经验技术,却忽视了其指导思想。现代研究者对刘衡吏治、法律思想已有所涉及,但是对他的保富民思想却一笔带过。实际上,保富民是刘衡一生治学、做官的出发点,他总结的各项治吏措施皆是围绕这一思想而展开的,刘衡在评述自己的为官生涯时就曾说:予

4、学治主意在保富。  一、清代胥吏政治的弊端  18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繁荣局面,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口规模急剧增加,至乾隆末期已经突破3亿。人口扩张导致资源日益紧张,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因争夺资源发生的暴力争端,如因土地纠纷导致的过失杀人,家族之间为争夺水利而展开的械斗等现象。在人口扩张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社会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这一问题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最高统治者多次谕令地方官员救济贫民,维护社会秩序。在这过程中,如何处理富人与贫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挥富人的积极作用,就成了统治阶级必须妥善处理的问

5、题。在此之前,历代的主流思想将富人视为剥削贫民的寄生阶层,贫民生活困难以及社会秩序混乱都是富人盘剥过甚造成的,解决之道就在于限制富人,甚至打击富人。然而清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与前代有所不同,一批士大夫和官员对富人的社会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一味强调其消极方面,而是肯定他们对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促进作用,重新界定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保富民的主张,刘衡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保富民思想在刘衡做官期间发布的各种告示、公文中皆有体现,这些文稿被编入《庸吏庸言》等著作中,但集中论述该思想的是《蜀僚问答》。道光

6、十年(1830年),刘衡由成都知府升任河南开归陈许兵备河务道,住在成都的驿馆中,等待与继任者交接,同僚前往探望并向其请教吏治之道,《蜀僚问答》就是根据他们之间的对话写成。  刘衡认为,天下动乱的根源在于贫穷。如果老百姓无以为生,就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扰乱社会秩序。因此,维护社会秩序的首要任务就是救济贫民。要救济贫民,就要保护富民,因为富民是一个地方的元气,为贫民养家糊口提供工作机会,一个地方的富民多了,贫民工作的机会就多,官府救济贫民的任务就减轻了一半。  富民拥有较多资产,不像贫民需要官府救济,为何还

7、要特别提出保护呢?刘衡认为,富民相对于官府处于弱势地位,而吏役利用掌握的官府权力对其敲诈勒索,往往导致富民家破人亡。刘衡以家资千金的富民为例,指出其一旦涉讼,往来盘缠、城中的饮食、书差临时讹诈以及事后答谢等,种种花销不下数十金。然而此数十金,富民未必储存于家,为救眼前危难,不惜求助于高利贷。借贷之人也非善类,巴县等地有人专门以此为业,趁人之危,抬高利息,又找各种理由扣除本钱,实际借钱三、五十千文,借券上却写八、九十千文,甚至数百千文。此高利贷遂变成附骨恶疽,利上加利,数年时间,已累至数百金,富民只能变卖家产以偿债

8、。因此,富民家业衰败虽在十年之后,然而其根源却是当年吏役勒索,要救济贫民,就必须保护富民,禁止吏役对其勒索。  吏役之害是历代皆有的现象,然而清代尤为突出,其原因在于清代的胥吏政治。清代各级政府中正式官员较少,机构运转需要大量的差遣人员,导致各级官府内的吏役规模庞大。如刘衡曾任知县的四川巴县,为重庆府治所在地,两江交汇,商贾辐辏,贸易繁荣。但是也为官府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