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11908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6
《论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互动差异教育机会均等 论文摘要:课堂师生互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知时象差异、内容差异、方式差异等。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结合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师德建设、课程改革等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从理诊丰分棒细何正确对待并在实践中缩小这些差异,进而实现微观层次的教育机会均等。 一 互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况下,人与人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
2、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学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延伸于课堂教学之外,但主要指课堂教学的互动。 社会学研究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举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师生之间互动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控制是教师课堂的社会学本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意志,在与不同的学生互动时教师人为地有不同的表现,导致了师生互动的差异
3、。对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研究颇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异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同教师与学生群体互动的比例差异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的对象差异上。例如,从性别上看,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多于女生,其差别大到就纪律交换意见,小到教学内容的交流,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女生的成熟,这种差异逐渐扩大;从互动对象的职务上看,教师与学生干部的互动就明显多于非学生干部的交往;从互动对象的地位上看,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机会要比地位低的学生多得多;从互动对象的成绩上看,教师显然更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 2.课堂师生互动的差异,还表现在对于不同
4、成就水平的学生,教师往往会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在与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在与成就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的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 3.课堂师生的互动进程持续明显具有倾向性。据研究,教师与学业失败者的言语互动持续时间较短,而与学业成功者的言语互动持续时间较长。 4.教师对互动内容的分配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以课堂提问为例,教师一般倾向于让学业失败者回答“判断性”、“描述性”较强的简单问题,而让学业成功者回答“论证性
5、”较强的复杂问题。 5.课堂师生互动还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学生所坐位置可能影响他们参与的机会。研究发现,受老师宠爱的学生,其座位离老师比较近,受老师排斥的学生,一般坐的是边远的位置。 二 既然课堂师生互动差异客观存在,我们就必须正确对待并尽量缩小这些差异,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一)就教育公平问题而论要处理好公平与差异的关系 教育公平是当今学人关注的一个课题,也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它要求政府、社会和教育者秉承公正原则,对机会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一是教育起点公平论。即是说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首先必须符合
6、人发展的起码要求,保证每个人平等地接受基本的“保底教育”。衡量公平的标准可以定位在“让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机会”;二是教育过程公平论。它要求平等地对待每个儿童,让他们受同样的教育,或者说要求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和教育过程中的平等,衡量公平的标准可以定位在“让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是教育结果公平观。它是以人为本位、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强调教育平等应体现在向每个儿童提供/使其天赋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达到结果的相同,衡量公平的标准可以定位在“让每个个体的潜能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当前,由于我国还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不公正现象导致了诸多教育的不公平,如受先天
7、察赋、性别、家庭环境、经济水平、教育规模与水平等条件的影响,儿童开始其受教育的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在资源投放、教育经费、教育内容、师生关系、受关注程度、公正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不能使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能达到最基本的标准、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和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师生互动的差异显然是教育过程不平等的表现之一,它不仅反映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而且这种师生相互作用的差异客观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笔者从这个意义上认为,作为教师应努力克服个人主观上对学生期望和评价的偏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同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