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ID:9667212

大小:7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5-05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_第1页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_第2页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_第3页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_第4页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关键词:老子,严遵与时俱和,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宇宙构成,蒙文通,现代启示,史伯,变化观,社会科学版,田子方,疑古  在老子学说的早期阐述中,西汉严遵的《指归》解说独特,值得珍视。严遵在阐述老子“和”的学说时,提出了“与时俱和”的思想。由以古鉴今意义而言,“与时俱和”的思想恰是“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两种现代理论概念的联接,可以给予现代社会以积极的启示。  一、老子“主一”之学即宇宙和谐的本质体现  老子学说具有形上之体与形下之用两层面。虽然形上与形下不离,体用不二

2、,但是后世学者禀赋不一,识大识小,宜有不同,偏重于老子形下的层面,而特别注意其用阴用柔的言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就其全体而言,我国古代哲人向以中道为大道,老子亦然。[①]  晚周诸子的兴起,其直接原因在于“周文罢弊”、“礼崩乐坏”,亦即出于不得已的“反题”。诸子各家都追求真理,要求重建政治社会秩序,而老子对于世间思想学说的整体性、统一性的探究,较之其他诸子尤为突出,故《庄子·天下篇》称之曰“主之以太一”。近代以来学者论述先秦历史,常着眼于战国秦汉的政治统一;论述先秦思想,亦能关注其本体论、道论。但罕有打通历史与哲学二学

3、科,将政治统一与思想学说的统一结合而论者。实际上老子对于“道”、“无”、“一”等统一性的探讨,乃是秦汉政治统一的先导,二者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  而天地万物的统一性,一旦推溯到抽象的“一”,或绝对的“无”,必然涉及到全体的关联。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为一大关联而存在,万事万物相互关联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正是“和谐”思想的本质体现。  老子阐述宇宙整体性,有时乃采用具象概念,较为彰著者如认为天地万物本原于水、于气。而老子论水、论气,盖亦因水、气能充溢天地,包裹万物,使达于中道。《文子·上仁》》引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

4、阳调。……阴阳交接,乃能成和。”《老子指归·得一篇》曰:“和,其归也;弱,其用也。”  当然,既为“中道”,势必不争,故老子言无为,言阴柔,言谦逊,言忍让,故司马迁云: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中道”体现着无为、无己、无名的性质,老子深有得于此,但老子并非仅偏颇于用阴用柔者。  近代以来学者注重老子的“辩证”思想,故往往强调其阴阳概念,而忽略其“三生万物”之“三”与“冲气”之“和”。实际上老子学说仍本于中道,其内涵范围上及天地,下包人事,兼综政统与学统,涵盖社会各阶层,所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并无其他“异端”排斥于

5、其学说体系之外,换言之,并无任何“不和谐”因素存在于其学说体系之外。其理想境界如此。  二、老子“三生万物”之说以“和”为宇宙生成之起点  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差异,有一点即道家尚“同”,儒家尚“和”。老子之学讲“玄同”,讲损之又损,同之又同,孔子则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家言“礼节乐和”。讲“同”是就宇宙起源而论,讲“和”是就宇宙构成而论,二者各有侧重。《老子》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专就追溯宇宙起源而论。而儒家较少涉及“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即《易经》也以

6、宇宙构成说为主体。[②]  但道家在讲宇宙起源的同时,对于宇宙构成亦有较多论断。老子之学有宇宙起源与宇宙构成两层面,于宇宙起源层面讲“同”、“一”、“无”,于宇宙构成层面讲“有”、“和”。故《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表明老子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绝对的统一性。但绝对的统一性并非一个僵化的死体,所以由“一”一定要产生“多”。但“多”又并非割裂整体、各自独立,所以“多”犹然不离于“一”,万事万物犹然是一个整体。由“一”而衍生为“多”,又由“多”而复归于“一”

7、,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和”。  《老子》二章有“音声相和”一语,“和”解为动词“唱和”,此为“和”的本义、“和”本字从口,禾声,写作“咊”。“和谐”又作“和协”、“协和”,古文从龠,写作“龢龤”。本义为乐器名,为音乐术语,其后乃引申为抽象概念,提升为专有名词。[③]  “冲气以为和”之“和”,解为“和气”、“冲和之气”。陈景元称阴阳与和为“清浊和三气”,称“冲和之气,运行于其间,所以成乎形精”。司马光以体用分别阴阳与“和”,谓“万物莫不以阴阳为体,以冲气为用”。刘骥强调“和”对于阴阳的调和作用,谓“冲气者,自然中和之气

8、,非阴非阳,不离阴阳,可以调和阴阳”。程大昌进一步辨析阴阳与“和”的关系,强调和气并非在阴阳之外别有一物,而恰是将阴阳调和在一起的结果。其言曰:“《列子》曰: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言能虚中以承清浊之会者,是其和之得以成体者也。张湛释之曰:阴阳气偏,交会而气和,气和而人生也。此其为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