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

ID:9663680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5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_第1页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_第2页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彝药喙尾琵琶甲的研究进展作者:张兰胜,夏从龙,杨永寿,刘光明【摘要】喙尾琵琶甲是云南彝族地区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药材资源丰富,民间应用广泛,对一些疑难杂症有显著的疗效。文章对喙尾琵琶甲的药材性状、自然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民间应用进行综述,指出有必要对喙尾琵琶甲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使这一民族药物中的瑰宝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关键词】喙尾琵琶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民间应用  Abstract:Thispaperrevie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actiona

2、ndcivilapplicationofYiNationalitymedicineBlapsrynchopeteraFairmaire,edocumentbasisforitsfurtherresearchandapplication,andindicatesthe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actionandclinicalapplicationneedfurtherstudy.  Keyaire;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action;Civila

3、pplication  喙尾琵琶甲BlapsrynchopeteraFairmaire属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琵琶甲属(Blaps),是云南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具有抗菌、消炎、解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民间用于治疗发烧、咳嗽、胃炎、疔疮、肿瘤等疑难杂症。过去喙尾琵琶甲一直被称为“云南琵琶甲BlapsjapanensisyunnanensisMarseul”[1],在云南也有许多俗名,比如臭壳子、小黑虫、臭屁虫、高脚虫、高脚臭虫、打屁虫等。目前国内外对该虫的研究报道还很少

4、。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动物资源,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对喙尾琵琶甲的性状、自然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民间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动物资源。  1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卵形,长18~27mm,宽8~12mm,黑色无光泽。上唇前喙较平直,有稠密棕色毛及刻点;颏椭圆形,粗糙,有刻点;唇基前喙直截,中部略隆起,额唇基缝凹陷,有分散刻点;头顶较平坦,有稠密刻点;后颊突出。触角长达前胸背板基部,前胸背板有浅凹的、汇合的大刻点;前喙凹入,饰边不完整;基部平直,饰边粗;前胸侧板外侧有细长皱纹,基节窝附近有明显短皱纹和稀疏小

5、粒点;前胸腹突中沟不明显,其垂直下折部分的端部略扩展,不与中胸接触。小盾片三角形,密布棕色毛。雌雄形态相似,其中,雌虫形体较宽,翅尾钝圆;雄虫体型较雌虫细长,翅尾扁尖,腹部第一体节具有刚毛刷。体轻,质脆,气微腥,味咸。  2自然分布赵敏等[1]通过对云南省15个地区26个县(市、区)的调查表明,喙尾琵琶甲的自然分布与气候条件有关,同时其生存与人类的生活和居住状况密切相关。喙尾琵琶甲在云南省均有分布,其中滇中、滇东高原分布较为集中,适生区年均气温为13~19℃,年均降水量为750~1100mm。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在760~2450m之间。喙尾

6、琵琶甲成虫生境多局限于居民房屋、牲畜圈舍,幼虫栖息于疏松土壤,以谷糠、玉米面、面粉等为食,未发现野外分布。课题组根据其适生的温度、降水量和食性推测其潜在分布区,表明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为其分布的核心区域,而与此毗邻的重庆市、广西省的部分地区也可能有其分布。从气候条件来分析,该昆虫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有可能在黄河以南地区也有分布。  3化学成分尽管喙尾琵琶甲的药用历史悠久、范围广泛,但有关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还很少。郭宝华等[2]将喙尾琵琶甲80℃下与7%NaOH反应5h脱蛋白,再在常温下与0.2mol/LHCl反应10min,脱除无机盐

7、,得到甲壳素,收率为22.56%;李维莉等从提取了抗炎活性成分的“云南琵琶甲”中分离出甲壳素,收率为16.8%;林南英等对“云南琵琶甲”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得到2个新化合物和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是13-丙基-二十五烷、△6,7香树素、胆固醇、异丁烯酸、异丁酸和α-甲基丁酸;云南大学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从“云南琵琶甲”的石油醚和乙醚部位中分离得到2-甲基-1,4-苯二醇、2-乙基-1,4-苯二醇、13-丙基-二十五烷、三十二烷酸、棕榈酸、三十烷醇、对苯二酚、胆甾醇、油酸、亚油酸10个化合物。该实验室随后对“云南琵琶甲”的防御性分泌物

8、采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了成分分析,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乙基苯、1,3-二甲基苯、1,4-苯醌、十烷、2-甲基-1,4-苯醌、十一烷、2-乙基-1,4-苯醌、十二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