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糖尿病延误诊治62例原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糖尿病延误诊治62例原因分析【关键词】糖尿病;误诊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典型糖尿病诊断不难。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轻微、不典型造成诊断困难。尤其基层医院医生专业分工不明确,对诊断标准掌握不好,易造成诊治的延误,现就此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25~58岁,平均43岁。均无典型糖尿病症状,延误时间1~3个月不等。 2误诊原因 2.1典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已为医生所熟知,对其并发症反映出来的症状往往忽略。而近年临床实践中
2、病人主诉和症状往往多为并发症表现,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患者会发生并发症[1],故易误导医生判断致误诊。 2.2糖尿病总体防治水平较低部分农村地区医院设施不全,而且重治疗、轻预防现象还相当普遍,也制约了糖尿病的正确诊断。 2.3重空腹血糖轻餐后血糖在2型糖尿病的诊治过程中,以往仅重视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治疗,研究表明,餐后血糖高是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2]。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对于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的重要原因。研究
3、表明糖尿病患者如只控制空腹血糖,而餐后高血糖控制不良,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会增高。强化餐后血糖控制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下降1/3。同时餐后高血糖进一步引起胰岛素分泌下降,称之为葡萄糖毒性作用[3]。所谓葡萄糖毒性作用,即指慢性高血糖症所带来的任何长期的对身体的毒害性作用,餐后高血糖所致的葡萄糖毒性作用,可能因此引起病情进展。 2.4重血糖轻其他必要检查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诊断误区,仅监控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糖尿病是以慢性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会造成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需要每3个
4、月查1次尿微量白蛋白,了解肾脏有无受损;每6个月查1次眼底,了解眼底血管及视网膜情况;每6个月查1次血脂;经常测血压做心电图。只有全面检查才能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5心理误区许多糖尿病病人起初发病时糖尿病主要症状不明显,有的仅有轻度口渴、多饮、乏力、多汗、便次增多等,常误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是疾病的表现。有的病人因食欲亢进、食量增多,把体型肥胖认为发福或体重减轻误认为是好现象。仅表现为皮肤不明原因的瘙痒、视物模糊常自以为是各器官功能
5、退化的表现,未想到去医院检查血糖、尿糖等,或只针对症状进行就诊而延误诊断。 2.6治疗不当重复用药在基层医院尤其普遍。同类药的联合应用往往不增加药效而增加毒副作用,如优降糖与格列苯脲、消渴丸属同类,美吡达与列比嗪、迪沙片、瑞易属同类药等,它们之间不应重复应用。在胰岛素使用这个问题上既有患者的认识误区也有医生的原因。常见的误区:(1)胰岛素是激素,激素有副作用;(2)注射胰岛素会使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变成依赖型;(3)使用胰岛素会上瘾,用上胰岛素就再也撤不掉;(4)使用胰岛素需要注射,太麻烦。由于治疗不正确,
6、错过了很好的治疗时机,使病情恶化,并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体会 随着人们生存环境、饮食结构等诸多因素的改变,糖尿病呈多发趋势,因此应对此病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其专业知识的普及,在广泛的“健康”人群中进行糖尿病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血糖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首先加强医师对糖尿病知识的培训,明确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1985年所规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被我国广泛采用[4],(1)有糖尿病典型症状之一,并在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2)有糖尿病
7、症状,但血糖未达到前条标准,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糖>11.1mmol/L者为糖尿病,(3)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OGTT2h和1h血糖同时>11.1mmol/L。 其次治疗的延续性和完整性。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限制、控制饮食,终生治疗。一些病人经一段时间综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血糖降至正常,尿糖转为阴性,便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盲目乐观,不遵医生劝诫,不能坚持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间歇治疗,甚至中断治疗;亦不能坚持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当病情出现反复,甚至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或
8、肾功受损、视力障碍时才去医院,使治疗困难化、复杂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