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36289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中泰两国渊源与文化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泰两国渊源与文化研究中泰两国渊源与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跨语言接触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容易实现,泰语借用外来词语的速度和规模都大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外来词在泰语发展和演变中的作用也更加引人关注,也更加具备研究价值。 一、中泰交往的历史背景。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汉唐时期中泰两国就有友好交往。公元15年西汉时,中国航船就途径湄南河流域,马来半岛北部前往南印度的黄支国。东汉至隋唐时期,泰国境内就有狼牙修国,堕罗钵底国,盘盘国等,都与中国有交往。唐代僧人义郎曾到过狼牙修国并被待为上宾。狼牙
2、修国,盘盘国均曾派使者前往中国。唐朝的大乘灯禅师到过堕罗钵底国。隋炀帝曾派特使出使泰境内的赤土国,受到隆重礼遇,赤土国王子也回访过中国,见到了隋炀帝。 元代是中泰交往全面发展的时期。位于今天泰国北部的古国哈里本柴、八百媳妇同同元朝有了官方交往,并遣使入访中国,位于泰国中部和南部的素可泰、罗斛、和暹国也与元朝建立了官方交往,经常遣使入访中国,12921303年,先后9次派遣使者访问中国。元朝也曾3次派出使者访问国。此后,泰国曾邀请中国制瓷工匠前往泰国传艺,并制造出精美瓷器畅销东南亚。明朝时期,恰是阿瑜陀耶王朝
3、即暹罗王朝统一泰国时代。这是中泰关系史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据记载,在整个明朝的276年中,阿瑜陀耶王国派遣使臣来华访问计有112次,有时一年达6次。明朝派遣使臣访问阿瑜陀耶王国19次。明朝三宝太监郑和曾两次出使暹罗国,受到友好款待,加深了中泰友谊。随着使节的往来,两国经贸与文化也频繁交流,华人到泰国经商,定居者逐年增多,有的华人还充当王国使臣的通事,副使,乃至正使。 清朝的200多年间,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继起的吞武里王朝和现今的曼谷王朝的前期,与清朝仍保持密切交往。这时,泰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中国。曼谷
4、王朝拉玛二世时,约有86%的泰国商品运往中国销售,进入泰国的中国商船也超过所有外国船舶的总量。在泰国境内从商的主要是华人。到拉玛三世时,移居泰国华人已近百万人。清朝末年,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两次赴泰国,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在曼谷成立同盟会分会中华书报社,受到旅泰华侨和泰国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辛亥革命后,中国希望同泰国建立邦交,先后多次派人赴泰商谈建交问题,但一直未果。二战爆发后披汶政府倒向日本,泰国后被日本占领。泰国抗日力量掀起自由泰运动,与中国抗日力量相互配合。日本投降后,两国签署中逻友好条约
5、。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制约,中泰传统友谊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正式建交。是中泰关系史上意见大事,中泰两国发表的建交联合公报解决了两国间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从此,两国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中泰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泰语中汉语借词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1、泰语中汉语借词产生的原因 如上所述,元代以后,中泰两国之间由于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贸易范围不断扩大,除了取得商业上的利益之外,
6、中华文化也传播到泰国,并在不断地影响泰国原住民及其社会,期间,移居到泰国的的华人无疑是使得中华文化在泰国得以传播的主要力量,是他们把中国传统食品及其制作方法,中草药的栽培与运用,纺织技术及服饰文化,生产工具与技术,风俗礼仪习惯等带到了泰国,总的来说,泰语中汉语借词的产生可分为五点: (1)民族原因,华侨华人与泰国人结婚,从而进行互相交流与帮助。 (2)地理原因,泰语与中国华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临近,使得住在两地的人民能相互往来,从而促进了语言的沟通。 (3)经济贸易原因,由于中泰两国的贸易不断的发展壮大
7、,商业的交流需要语言的交流,从而促进了借词的产生。 (4)宗教原因,传播宗教需要依靠语言,这也是泰国人接受借词的一种方式。。 (5)历史原因,中国人移居到泰国需要人与之交流。 2、泰语中汉语借词的特点 (1)借词中以饮食类的借词居多。自从华人移居泰国后,把大量汉语方言的词语带入泰国,这些方言一般为潮州话、客家话、广东话及闽南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借词的数量越来越多,涵盖商业、饮食、成为、器具等方面。由于移居泰国的华人仍然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因此饮食类的借词最多。 (2)泰国中的汉语借词已经较为
8、稳定,新增的词汇较少。不像泰语中的英语借词,一直不断地增加。 (3)为了配合泰语语音的发音,借词的声调,声母、韵母的发音逐渐被泰化。汉语借词除了从潮州方言借入外,还有少部分是从粤、琼、客等方言借入了,经过社会的融合与发展,发音都渐渐向泰语靠拢。 (4)大多数汉语借词在泰语中只能用作口头语,不作为书面语使用。虽然使用借词的人较多,借词的使用范围也较广,但在语言上借词并不属于雅语,无法成为书面语、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