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

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

ID:9625630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_第1页
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_第2页
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试谈语文教学中预设语与随机语的运用(曾鸣安徽芜湖二中)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教学口语是预先进行设计的,如导语、提问语、应答语(如口述问题答案)、总结语等。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口语叫做预设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用语都是预先设计的,并且有些用语根本就无法预先设计。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与原先的设计有差异,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进行点拨、诱导,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把这种随机应变的教学口语称为随机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口语的预设性与随机性相结合,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预设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整体块状语言的预设。如导语,作

2、者、写作背景的介绍,文章主题的概括,文章写作特色的归纳等。例如我在进行《荔枝蜜》这一课的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导入新课:现在正是春天,我们来到郊外的田野,会看到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还会看到放蜂人在放蜂,看到许多蜜蜂在花间忙碌,辛勤地采蜜。同学们吃过蜂蜜吗?(学生回答:吃过。)你们在吃蜂蜜的时候可曾想到过蜜蜂吗?(有同学说:想到过。)那么你们对蜜蜂的感情又如何呢?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大作家杨朔是怎样写他对蜜蜂的感情的。(板书课题:荔枝蜜。)由于上这一课时正是春天(初中第二册),加上导语中提出的吃蜂蜜的情形是现在的中学生大都经历过的,所以这一课的导语就可以作一个块状的预设。再比如,在讲授高

3、中教材第四册中的《窦娥冤》一课时,因为这是戏剧文学作品,同学们接触较少,而元杂剧这一形式同学们更不了解,所以在讲授之前,需要对有关元杂剧的知识作一个介绍,像元散曲,曲牌、宫调、戏剧角色,元杂剧的基本体式等,这些都是常识性的知识,加上高中生有较强的接受理解能力,也需要接受一些系统知识,所以应该进行整块的预设,不然,知识的介绍反而会显得凌乱。同样,一节课的总结语一般也应该进行预设。二是穿插性的教学口语的预设。通常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都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启发诱导,而这些内容的表述,一般都是应该进行预设的。比如,我在讲张洁《挖荠菜》中的关于为什么要写“馋丫头”这个绰号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进行启发:为

4、什么“我”有“馋丫头”这个绰号?(因为“我”什么都吃。)为什么吃这些东西?(因为“我”饿,饥不择食。)为什么“饿”?(因为“穷”,没有东西吃。)那么写“馋”实际上是为了写什么?(写旧社会穷人的命运,反映旧社会的黑暗、不公。)这样一组问题的提出,就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地方的写作意图和作用。实践证明,穿插了这样的提问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往往分几个步骤或几个部分进行,这样,部分、步骤之间就需要过渡。比如分析课文与总结写作特点之间,讲解内容与分析语言之间,这些过渡性的语言,也可以进行预设,以求做到自然、严谨。三是问题应答语的预设。这类口语的预设可以说是最常见也是最多的。一般

5、来说,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都应该进行应答的预设。这类预设性语言较普通,易准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与预设语相比,随机语则要灵活得多。随机性语言,主要有启发诱导语和课堂激励语两种。有时对一个问题的启发诱导,原先设计的表述没有效果,即所谓启而不发,这时就要求我们随机应变,改变原先预设的语言,换用另外的语言表述,灵活地进行启发诱导,直到学生能够接受并做出反应为止。比如在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说明文时,里面有两段神话故事,我设计的问题是:这两处形象说明的作用是什么?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反应不热烈。我感到同学们可能不清楚“形象说明”这个概念,于是换了一种方式提问:这两个神话故事分别说明了死海的

6、哪方面情况?同学们立刻作出回答:一个故事交待了死海的浮力特别大的特点;一个故事解释了死海的成因。我接着问,这神话是不是真实的?(回答:不是。)我再问:既然这神话没有科学依据,不能真实准确地说明问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同学们热烈讨论之后,弄清了这样写的作用,即:可以形象地说明被说明对象的一些特征,还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能引起读者兴趣。至此,我根据学生的理解,明确:“这种运用神话故事或其他生动形象的事例、比喻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就叫形象说明。它的作用就是增加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另一种随机性语言就是课堂激励语,这种激励语当然得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对于程度不同的同学使用激励语应该有所差异,对于同一

7、个同学在不同问题上的表现,也应采取不同的言语策略。比如,我到一所县中学借班上公开课时,让同学们举例说明“以物喻人”的方法。有个同学在回答时,她举了“用园丁比喻老师”之例。我首先肯定这个比喻的形式是对的,接着说:“这里的园丁是物吗?园丁也是人。看来我们这位同学有点大意失荆州了。”虽是否定性评价,但因为用了“大意失荆州”这个褒扬性话语,这位同学就不至于难堪。在后面的听课过程中,这位同学一直很认真、很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