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77633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3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新出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的《孔子詩論》,第二簡至第七簡的上下兩端留白,這種形制前所未見,十分特殊。整理者指出:簡的第一道編線之上和第三道編線之下都留白,文字寫在第一道編線之下、第三道編線之上,每簡大約三十八至四十三字。這種上下端留白的簡相當特別,《詩論》其他的簡文完整者上下端都寫滿,所以這一部分得以與其他部分區分開來。[1][1]整理者沒有說明所謂「留白」究竟有甚麼意義以及「留白」是否出於削除文字?然而,竹簡形制的復原直接影響整理工作的成敗,若「留白」是當初抄寫者有意為之,則計算
2、每簡的字數、通讀上下文、擬補缺字、重編簡序等工作都必須將「留白」計算在內,以整簡為準;反之,整理的方法與復原的結果都將大異其趣。淺見以為:所謂「留白」,可能先寫後削,是削除文字所造成的,不是這批竹簡的原貌,更非先秦楚國簡牘形制的常態。理由如下:首先,從《孔子詩論》大小兩種彩色圖版看來,竹簡「留白」處似乎比有字的部分要薄些。[2][2]大家知道,歷年出土的戰國楚竹簡一般比較薄,如《包山楚簡》厚度大約零點一至零點一五釐米。[3][3]《孔子詩論》簡的厚度未見紀錄,估計相差不遠。如此薄而細長的竹簡,上下兩端若再刻意削薄,是完全不
3、合實用的,等不到「韋編三絕」,恐怕先就「柔腸寸斷」了!因此,「留白」不可能是預留空白,而應當是抄寫之後才出現的狀況。其次,這六枚竹簡雖有不同程度的殘損,幸好第二簡基本完整,可以作為復原的依據。第二簡的相關數據如下:「本簡長五十五點五釐米,上端弧形完整,下端弧形基本完整。上端留白八點七釐米,下端留白八釐米,現存三十八字。」若以整簡長度減去上下兩端空白,得三十八點八釐米,存三十八字,約一釐米抄一字。考慮合文與個別字的筆劃多寡,從寬估計,整簡字數當在五十五至六十之間。各簡相關數據表列如下:簡號現存簡長上端長下端長現存字數255.
4、5釐米(完整)8.7釐米(完整)8釐米(完整)38351釐米4.9釐米7.8釐米40(合文一)446.1釐米7.3釐米殘缺43547.5釐米8.5釐米殘缺38649.2釐米殘缺8釐米(完整)43(合文一)742釐米殘缺5.5釐米40(合文一)我們可以根據上表擬補缺字。[4][4]為方便閱讀與討論,釋文改用通行字並加標點,合文寫為兩個字,缺字作□,擬補字外加(),竹簡抄寫符號只保留長方形墨塊一種。若干釋讀與整理者不同,另詳專文。[5][5]【第二簡】□□□□□□□□時也,文王受命矣。頌,旁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遲,其歌申而尋
5、,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第三簡】□□□□(矣!小雅,□德)也,多言難而怨悱者也;怨矣,小矣!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俗焉,大斂材焉;其言文,其聲善。孔子曰:「唯能夫□□□□□□□□□」【第四簡】□□□□□□□□□曰:「《詩》,其猶旁門與?」「殘民而逸之,其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將何如?」(曰:「小雅是也。」)□□□【第五簡】□□□□□□(曰:「大雅」)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是也。」■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文之德
6、,以為其蘗,「肅雝(顯相),□□□□□□□【第六簡】□□□□□□□,「(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亡競維人,丕顯維德。嗚呼!前王不忘。」吾悅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貴且顯矣!頌□□□□□□□□□【第七簡】□□□□□□□□(「帝謂文王」,懷爾明德。)曷?誠謂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誠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唯裕也,得乎此命也。」□□□□□□□□□補字之後,簡文可以分為兩段,第二簡、第三簡為一段,其餘各簡另為一段;兩段內的竹簡完全銜接,文義比較完整。尤其第一段,不但第二簡與第三簡的內容
7、密切相關,也證明了簡序的復原正確無誤。更重要的是,由第二簡、第三簡補成的「頌、大雅、小雅、邦風」以及第四簡、第五簡補成的「邦風、小雅、大雅、頌」的順序,可以推知戰國時代《詩經》的分類、篇次及其相對關係與今本大體相同。這點也可以由第十簡「關雎、樛木、漢廣、鵲巢、甘棠、綠衣、燕燕」的次第得到證明。七篇之中,前三篇在今本《周南》分別是第一、第四與第九篇;四、五兩篇是《召南》的第一篇與第五篇,六、七兩篇是《邶風》的第二與第三篇;不但篇名及篇次的相對關係一致,就連十五國風的次第也完全相同,這當然不可能是巧合。[6][6]總之,竹簡「
8、留白」部分既然可以,而且應當補字,則「留白」只可能出現於抄寫之後,而不是這批竹簡的原貌,更不是戰國時代楚國簡牘形制的常態。至於簡文何以寫後削除?何人所為?動機如何?是否只刮削《孔子詩論》?一連串的問號,由於這批竹簡不是考古發掘出土,缺乏完整的紀錄與報告,恐怕一時真相難明。不過,上古有將隨葬器物破壞後入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