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ID:10293021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_第1页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_第2页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_第3页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上博《孔子诗论》竹简留白问题新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的《孔子诗论》,第二简至第七简的上下两端留白,这种形制前所未见,十分特殊。整理者指出:简的第一道编线之上和第三道编线之下都留白,文字写在第一道编线之下、第三道编线之上,每简大约三十八至四十三字。这种上下端留白的简相当特别,《诗论》其他的简文完整者上下端都写满,所以这一部分得以与其他部分区分开来。[1][1]整理者没有说明所谓“留白”究竟有什么意义以及“留白”是否出于削除文字?然而,竹简形制的复原直接影响整理工作的成败,若“留白”是当初抄写者有意为之,则计算每简的字数、通读上下文、拟补缺字、重编简序等工作

2、都必须将“留白”计算在内,以整简为准;反之,整理的方法与复原的结果都将大异其趣。浅见以为:所谓“留白”,可能先写后削,是削除文字所造成的,不是这批竹简的原貌,更非先秦楚国简牍形制的常态。理由如下:首先,从《孔子诗论》大小两种彩色图版看来,竹简“留白”处似乎比有字的部分要薄些。[2][2]大家知道,历年出土的战国楚竹简一般比较薄,如《包山楚简》厚度大约零点一至零点一五厘米。[3][3]《孔子诗论》简的厚度未见纪录,估计相差不远。如此薄而细长的竹简,上下两端若再刻意削薄,是完全不合实用的,等不到“韦编三绝”,恐怕先就“柔肠寸断”了!因此,“留白”不可能是预留空白,而应当是抄

3、写之后才出现的状况。其次,这六枚竹简虽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幸好第二简基本完整,可以作为复原的依据。第二简的相关数据如下:“本简长五十五点五厘米,上端弧形完整,下端弧形基本完整。上端留白八点七厘米,下端留白八厘米,现存三十八字。”若以整简长度减去上下两端空白,得三十八点八厘米,存三十八字,约一厘米抄一字。考虑合文与个别字的笔划多寡,从宽估计,整简字数当在五十五至六十之间。各简相关数据表列如下:简号现存简长上端长下端长现存字数255.5厘米(完整)8.7厘米(完整)8厘米(完整)38351厘米4.9厘米7.8厘米40(合文一)446.1厘米7.3厘米残缺43547.5厘米8.

4、5厘米残缺38649.2厘米残缺8厘米(完整)43(合文一)742厘米残缺5.5厘米40(合文一)我们可以根据上表拟补缺字。[4][4]为方便阅读与讨论,释文改用通行字并加标点,合文写为两个字,缺字作□,拟补字外加(),竹简抄写符号只保留长方形墨块一种。若干释读与整理者不同,另详专文。[5][5]【第二简】□□□□□□□□时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申而寻,其思深而远。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第三简】□□□□(矣!小雅,□德)也,多言难而怨悱者也;怨矣,小矣!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孔子曰:“唯能

5、夫□□□□□□□□□”【第四简】□□□□□□□□□曰:“《诗》,其犹旁门与?”“残民而逸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曰:“小雅是也。”)□□□【第五简】□□□□□□(曰:“大雅”)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清庙,王德也,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蘗,“肃雝(显相),□□□□□□□【第六简】□□□□□□□,“(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亡竞维人,丕显维德。呜呼!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颂□□□□□□□□□【第七简】□□□□□□□

6、□(“帝谓文王”,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唯裕也,得乎此命也。”□□□□□□□□□补字之后,简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二简、第三简为一段,其余各简另为一段;两段内的竹简完全衔接,文义比较完整。尤其第一段,不但第二简与第三简的内容密切相关,也证明了简序的复原正确无误。更重要的是,由第二简、第三简补成的“颂、大雅、小雅、邦风”以及第四简、第五简补成的“邦风、小雅、大雅、颂”的顺序,可以推知战国时代《诗经》的分类、篇次及其相对关系与今本大体相同。这点也可以由第十简“关雎、樛木、汉广、鹊巢、甘棠、绿衣、燕燕”的次第得到

7、证明。七篇之中,前三篇在今本《周南》分别是第一、第四与第九篇;四、五两篇是《召南》的第一篇与第五篇,六、七两篇是《邶风》的第二与第三篇;不但篇名及篇次的相对关系一致,就连十五国风的次第也完全相同,这当然不可能是巧合。[6][6]总之,竹简“留白”部分既然可以,而且应当补字,则“留白”只可能出现于抄写之后,而不是这批竹简的原貌,更不是战国时代楚国简牍形制的常态。至于简文何以写后削除?何人所为?动机如何?是否只刮削《孔子诗论》?一连串的问号,由于这批竹简不是考古发掘出土,缺乏完整的纪录与报告,恐怕一时真相难明。不过,上古有将随葬器物破坏后入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