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ID:9576237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_第1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_第2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_第3页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又称管理盈余、操控利润,美国学者Schipper曾在1989年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十年之后,美国会计学家...  盈余管理又称管理盈余、操控利润,美国学者Schipper曾在1989年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公司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实际上是对所披露信息的操纵。十年之后,美国会计学家Healy(Id)//重新设置图片大小防止撑破表格{var=550;if(){return;}else{varh=

2、$(Id).height;$(Id).height=parseInt(h*m/;}}gs=$("conte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vari=0;for(;i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我国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成为市场经济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在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与管理人员股权激励之前的很长时期内,上市公司不会为了维持较高的股价而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从国企改制而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持有的都是

3、国有股,而国有股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尚不能够进入二级市场流通,这样大股东持有的国有股不会因为市场股价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增减,因此大股东也就不会为了抬升股价而支持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之前,并不大量持有本公司的股票或股票期权,因此股票价格的变动不会影响管理人员的薪酬(违规买卖本公司股票的除外),这样管理人员也没有动机为了维持股票价格而承担巨大的风险操纵利润。由此可见,在我国,维持较高的股票价格并不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经济活动中经济契约的缺失以及经

4、济契约真正作用的失效,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对于契约的意义十分有限。统计发现,我国银行业采用的贷款合同并没有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债务契约相关条款规定(颜志元,2006)。我国的债券市场并不发达,企业发行债券受到很大限制,现有债券的债务契约中也并没有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相关规定。此外,很少有供应商以及客户企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公司之间签订契约更主要依靠双方的合作关系、沟通技巧以及谈判能力。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比较独特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对管理人员薪酬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自于国企改制,国有股的一股独大形成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但这种

5、股权集中的治理结构使得大股东有动力对管理层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大大降低了大股东与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大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管理人员并不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从而降低了管理人员利用盈余管理手段影响薪酬契约签订与执行的动机。此外,我国目前尚不存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许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任职并不是市场行为的结果,更多的来自于控股方的行政任命,在这种情况下薪酬契约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源于经济契约的盈余管理在我国并不普遍,干扰经济契约的制定与执行不是我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再次,由于我国的市场

6、经济是计划经济的转型产物,经济运行过程中仍带有浓重的政府主导色彩,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更体现了这一点。主管证券市场的中国证监会为了保证股票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上市公司上市条件、配股与增发资格都做了限制,在这些限制与规定中都使用了会计指标作为标准,这使得硬性会计指标对于拟上市企业或者上市公司具有重要意义,不可避免地成为绝大部分企业的目标结果。当这些公司的实际财务结果与目标结果存在差异时,管理人员便会“干预”财务结果,消除其与目标结果之间的差异,由此产生规避政府管制的盈余管理。同时,中国证监会作为公司的局外人,对于那些拟上市企业以及已经上市的公司的真实经营

7、状况并不十分了解,这样证监会与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可能。以规避政府管制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争取上市、配股或者增发股票,取得融资或再融资资格,我国学者蒋义宏等(1998)、陈小悦等(2000)、阎达五等(2001)、洪剑峭等(2002)、杜斌(2004)的实证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一结果;二是部分公司经营不善,面临被特殊处理或退市的危险,为了避免亏损、摆脱困境、维持上市公司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陆建桥(1999)、陈晓等(2004)、王亚平等(2005)、赵春光(2006)的研究结果对此

8、进行了证明。三、结论与启示  我国独特的经济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使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