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

ID:9573731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5-03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_第1页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_第2页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_第3页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_第4页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钱学森之问”与中美教育模式之差异 摘要中美2国的教育反映了2种不同的知识观,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从学校教育的基元——课堂教学入手,分析中美教育模式的特点,提出广义的教育概念。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中美教育模式知识观    仰望星空,一颗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钱学森星”在苍穹闪耀。钱老走了,一颗巨星陨落了。钱学森虽已走远,但他那句振聋发馈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由“钱学森之问”,不由想起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1]。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皇皇巨著《中

2、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  一个是有关教育,一个是有关科技,但两者的命题何其相似!事实上,科技发展的背后就是教育的支撑。那么,我们的教育到底存在哪些弊端?  1中国课堂与美国课堂  1.1中国课堂  这是一节化学课,高中一年级,课题是环境保护。课堂流程是这样的:老师先讲解环境的概念,接着告诉学生全球环境十大问题,然后是我国的环境现状,接下来是环境保护的概念及措施,最后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老师告诉学生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告诉学生什么是酸雨,酸雨的pH范围及酸雨的危害,我国酸雨分布的主要区域;告诉学生世界十大环境公害事

3、件,它们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造成的危害,等等,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概念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反响并不热烈。  1.2美国课堂  波士顿远郊一个叫哈佛的不足6000人的小镇,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上课方式:外出考察。考察对象:当地的纳什瓦河(NashuaRiver)。考察之前,老师对全班讲了这条河的故事:纳什瓦河开始是被印地安部落占据,那时河水清澈,可以健康饮用。后来欧洲殖民者从印地安人手中夺得这块土地。他们沿河建了许多造纸厂,把废料不断倾倒到河中,最终造成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20世纪60年代,当地有位叫MarionStoddart的

4、环保主义者发起了抗议运动,最终联合工会和企业领袖展开了对该河的治理,建立了8个污染处理厂和宽大的沿河自然保护带。结果,河水开始清澈起来。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去研究一下,这条河如今是否在环境上安全。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设计了对河流的测试方案。大家带着各种捕捞的网具和瓶子,到河中荡舟,随时捕捞各种生物,从鱼、乌龟、各种昆虫到蚊子的卵无所不有。捞到的东西,要放到瓶子里分类统计。最后得出了结果:在所捞到的生物体中,有27种是对污染极度敏感的,有253种是对污染有一定的容忍力的,有18种是对污染有容忍力的,有一种对污染的容忍力不明。最后全班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条河流

5、基本上健康安全。  2对2节课的反思  一节中国高中的化学课,一节美国小学的科学课,2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呢?从内容上来说,2者都跟环境有一定关系,从上课形式来说,我们崇尚理论,美国重视实践。我们偏重于“听”,美国偏重于“行”,一个静态,一个动态,孰优孰劣?  我们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想象力越来越贫瘠?这是自然的规律,还是教育的失误?我们在批判:教育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出的多是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不可否认,这些和我们的教育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已经有了很

6、大的转变,但总体来说,我们学校的上课方式还是单一的,我们的题海战术还是孩子们获取高分的常规武器。我们的初中学生要在教室上课直到晚上10点,而美国的中学生每天下午3点半就放学,他们评价学生的标准,除学业成绩外,十分注重实际能力,包括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个人特长和发展潜力。而我们,虽然强调尊重学生个性,但在我们周围,从小学开始,好学生无一例外地必须学习成绩优异,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管有无专长一律被打入差生之列饱受冷眼。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教育是否应对这种现象负全部责任?众说纷纭。但是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完全游离于社会之外的,

7、教育折射出了我们的思维习惯,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美国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实用性和个性化,这与强调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所谓“美国精神”相呼应。美国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学生个体发展的多种需求,成为美国中学制定一切教学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强调差别、强调多样化、强调地方和学校的自主权,这些都赋予了美国学校教育的高度弹性化、高度个性化。在这样的制度下,美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轻、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创造精神、有独立见解、较为深入了解社会。而我们,受几千年儒家思想影响,骨子里仍难以摒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在我们周围,家长们在攀比别人的孩子考了

8、多少分、报了哪些课外班,上了哪个名牌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