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005129
大小:1.89 MB
页数:106页
时间:2018-10-22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陈家安这幅画看上去像什么?重庆晚报记者的想象力调查6岁的小朋友:10人8种答案;大学生:6人回答是“人脸”、“人头”、“鬼脸”;2人回答是“河流”;2人的答案是“马”和“瀑布”。30-40岁的路人:50%以上都说是张“人脸”。年龄增大,想象力下降一幅抽象画,没有标准答案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美国是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而中国是世界上模仿能力最强的国家。”(《参考消息》2010年1月15日)我们有老祖宗的四大发明最近200年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我
2、们一项也没有,电话、电视、电脑、收音机、录音机、录像机、火车、汽车、飞机……我们不能总是说老祖宗的四大发明,我们必须有新的发明创造。一、“钱学森之问”问什么二、创新人才为什么“冒”不出三、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在基础教育四、开展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一、“钱学森之问”问什么钱学森(1911-2009)“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温家宝四次看望钱学森2005/7/29、2007/8/3、2008/8/2、2009/8/6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
3、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杰出人才主要指“科技创新人才”。“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想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2009年11月11日,安徽11位教授给袁贵仁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1、“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关于杰出人才之问关于教育质量之问关于教师水平之问关于培养模式之问关于培养土壤之问关于评价标准之问“钱学森之问”,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人才成长规律问题,人才发展现实问题,人才未来前景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不仅教育要回答,科技、人才、文化等领域
4、也要回答。2、李约瑟难题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1942年9月,受命执行援华任务;1943年2月,英国驻华科学使团团长,访问考察战时撤至昆明附近的浙江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1944年2月,在重庆《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农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李约瑟难题”;1945年初,任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1946年3月,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1948年,辞职返剑桥,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等人协助下开始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难题为
5、什么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的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中国又成为技术落后的国家,而没有继续维持原来的领先地位?证据: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西方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3、“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说的是近代中国的科技应该发达而没有发达;“钱学森之问”说的是新中国应该培养出很多创新型人才而没有培养出来。“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两者在本质上并无
6、实质差异。“钱学森之问”会变成“李约瑟难题”吗?二、创新人才为什么“冒”不出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培养模式评价机制资金投入等等创新人才“冒”不出的教育因素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听话教育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听话教育事实上进行的是驯化不是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把爱问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有问题的学生小学生问题很多,中学生问题不多,大学生没问题。西方教育: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的学生(2)夸大分数的功能泯灭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会质疑,不敢质疑,缺乏独立思考和想象力一节课结束时,教师会习惯性地问:还有问题吗
7、?学生回答:没有。(3)知识教育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重知识再现,轻独创思维规范化试题,标准化答案,剥夺了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话语权现有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在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相信标准、相信权威,迷信标准、迷信权威每次你告诉孩子一条知识,都是阻碍了一次她对世界的发现。教育要启动的是学生内心的动力,传授的知识不过是这一动力运转时的燃料。——JeanPiaget(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4)功利性教育稀释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小学教师为提高升学率而教中小学学生为分数而学大学生为考取各种证书而学大学生考研的目的:迫于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