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

ID:9556117

大小:6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02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_第1页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_第2页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_第3页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_第4页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  摘要 本文介绍了技术接受模型在预测消费者接受新信息技术行为方面的主要成果,同时分析了该模型在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局限性,指出应该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察消费者接受新信息技术的行为,并认为消费者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产品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关键词 技术接受模型;局限性;内在动机;参照群体;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一、技术接受模型及其主要成果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据估计

2、,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中约有50%的新投资投在信息技术领域。随着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系统以及新信息产品的不断涌现,研究那些能够有效促进消费者使用信息产品的因素,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最重要的课题。因此,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辨析影响使用者接受新信息产品行为的因素方面,其中,技术接受模型就是用来预测和解释个体接受新信息技术产品行为的理论。我国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在理论界已经作过大量介绍,本文主要讨论该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拓展的技术接受模型。  1、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简介  技术接受模型(Tet

3、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是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的基础上,由Davis于1989年提出,用信念——态度——意图——行为这一因果链关系来解释和预测个人接受新信息技术的理论。TAM认为个人使用信息系统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而行为意图又是由感知有用性(percEivedusefulness,PU,即个人相信使用某系统能够提高他或她的工作效率的程度)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easeofrise,PEOU,即个人相信使用某系统的容易程度)所决定的。TAM一开始是包含“态度”这一构面的,但是后来的模

4、型中省去了,因为态度在信念和行为意图之间只起到一个很弱的协调作用,去掉“态度”这一构面的技术接受模型如图1所示。   2、技术接受模型特点  (1)TAM将社会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排除在外。  (2)两个信念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决定了对行为意图的态度。  (3)感知有用性和态度直接影响行为意图。  (4)许多外部因素,如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用途特点、促进性的支持和培训等可通过两个信念因素影响行为意图。  TAM建立以来被广泛地用来研究使用者接受各种信息技术和系统的行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领域:  ①通讯系统:电子邮件、声音邮件、传真、拨号

5、码系统等。  ②常规目标系统:如视窗、个人电脑或微电脑、工作站、电脑信息中心。  ③办公系统:如文字处理和表格、资料库等。  ④专业商务系统:如案例工具、DSS、GSS、GDSS、MR,PII及专家支持系统和网上购物。  回顾过去的近20年,在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行为预测和接受研究中,TAM都展示了其有效性,因而信息界认为TAM是简洁而解释力强大的理论。在所有的预测和分析信息技术使用者采纳行为的理论中,该理论影响最大,使用最普遍。    二、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    Lee等人研究和总结了从1986年-2003年这18年里发表在信息系统管理领域的重要期刊和会议

6、,共查到101篇使用TAM的文章和698篇杂志索引。在这些101篇文献中,有74篇文章都证明了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图显著相关,表明感知有用性是行为意图强烈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只要使用者认为某信息技术对他们有用,他们就会愿意去接受。就感知易用性来说,只有58篇研究揭示了感知易用性和行为意图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感知易用性在预测行为意图或行为时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最后,研究发现感知易用性是感知有用性显著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技术接受的平行和直接的先决条件,它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来间接地影响技术接受。  因此,技术接受模型的解释力遭到了质疑。Sun&Zhang认为这些模型在

7、预测使用者接受的因素和关系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他们也体现了局限性,即在相对低的解释力和研究模型中各成分之间关系存在不一致。目前,大部分使用TAM的研究只解释了30%-40%的因果关系的方差,而在有些研究中。模型只解释了25%的方差。  模型中主要关系之间的不一致首先体现在研究成分的不一样。有的研究中用“态度”因子来衡量使用者接受的指标,有的研究中用“行为意图”或“实际使用”作为使用者接受的指标。其次,有些主要关系也很不一致。例如,感知易用只在一些研究中对行为意图有显著影响,而在其他的研究中则没有影响。第三,对具体成分的评估模糊。以对感知易用性的评估为例,究竟这

8、种评估是以使用者与某系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