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508738
大小:62.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5-01
《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价值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已成为热点理由,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具有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必要性。基于实证性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内容架构应包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与影响因素、“认同水平”测量体系的构建和提高认同水平策略等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必要性;研究内容;架构 社会
2、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下或简称“核心价值体系”或“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其后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中均有强调。[1]党在十八大中报告明确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3、观”。[2] 核心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关乎国家希望、民族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下或简称“核心价值体系”或“核心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而树立的一面旗帜,也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方向。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群体,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核心价值教育作用重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提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 一、研究目前状况概述 尽管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
4、值体系教育研究已经成为热点理由(800余篇论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bjy.提供,.KI2007—2013年)。[3]课题组在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过程中,却发现从大学生认同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果明显不够(40余篇论文,KI2007—2013年)[4]且挖掘不深。其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 揭露了西方发达国家采取“超越遏制战略”、用“普世价值”以“引诱认同”的方式将非西方国家纳入西方价值体系的企图(汪信砚),阐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简称“认同
5、”)“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邱仁富)、认同的本质体现为以道德认同为核心的政治认同(郭建新)。 2、“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 “政治面貌、父亲文化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等个人特征、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其发挥正向影响(梁英等),而“西方的文化战略渗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负面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偏差”等是造成“认同缺失”的主要理由(吴细玲、刘侠等),存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不一致”等理由。 3、“认同”的途径 主要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根
6、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外部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例如利用X络资源以及社会实践等(王学风、陆树程等)。 上述研究视角独特,却没有完全实现由教育主体向大学生主体的实质性转换,缺少对“认同”主体反思性体验的关怀;对“认同”状况的评价与分析尚需科学规范的实证性研究,缺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动态测评,“认同”途径缺少从大学生主体地位出发,缺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性研究——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水平的途径与策略。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
7、程,一方面是党和国家以核心价值引领和濡染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心理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理解与认同、接受与内化并自觉指导实践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5]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现利益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现象,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遇到巨大的挑战,核心价值教育要真正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策略,真正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水平。 1、理论层面的必要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层面,进行“核心价值认同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
8、教育人学研究范式新的解读,是由教育主体(高校和教师)向接受主体(大学生)的实质性转换,将教学内容立足对大学生群体“认同”状况评价与分析的科学规范的实证性研究和对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