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92658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找准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去年底,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全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和开展相关研讨,与会的专家、教研人员、教师希望能够明了在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本刊今日刊的这组文章,就是基于此次研讨会而组织的,希望这组来自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的文章对读者会有启示。 ●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
2、。 ●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 关于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过去,课本教好、学生考好,就被认为是“有效的教学”,其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是,用今天的标准看,如果一个教师只理会他教的课本,教学生应付考试,而不谙熟学科的精髓,势必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因此,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谓原动力,指的就是依据这个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领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 然而,历史教学向来都是“投入”大于“回报”,甚至可称为
3、“少(收益少)”、“慢(见效慢)”、“差(不实用)”、“废(忘得快)”的学科。尽管人们从来都抬高它的潜效能,但“背多分”的事实谁也不能否认。 新课程要改正这个痼疾,可以抓几个关键词:第一是“经验”,在充分关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现代的经验基础上,精选人类文化的学习内容;第二是“计划”,激活学习者的学习欲望,且系统地设计行动程序,以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是“文化”,切实把传统与现实、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阐释与理解整合起来,突出历史学习的独特价值。 在重建课程体系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定位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它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
4、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由此,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 据此,从对课程的认识到对教学的认识,都是为了找准历史课堂教学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不在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在历史学。以往凡是把历史讲得不熟不透的教师,都是因为学科功底不好的缘故。而现在很多人对抓教育理论的稻草趋之若鹜,以为从那里获得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学科教学,事实证明并没有太奏效。造成这些现象的
5、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颠倒了。 大凡有效的教学,都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而言的。虽说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围绕着国家的需求和时代的进步会有变化,但就历史教学而言,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视角:一是与学习视野密切关系的史论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是”。无论今天我们多么强调历史话语的转化意义,作为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的实证性和作为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的解释性,都不能偏离基本的历史观念,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二是与历史知识密切关系的史实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实”。在基础教育中,历史作为一种“提供认识”,理应通过各种方式使其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有效教学
6、无外乎是说历史学习的有用性,而有用性又是与历史知识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的。当前,我们最需要杜绝的是,在纷繁的教学活动背后存在的诸多伪历史知识和伪历史问题。三是与历史学习方法和思考密切关系的史料部分,其核心的教学观念是“求真”。历史教学如果不存在真史料,学生不能以真为据、依据而实、据实而言,对历史的解读就难免不存偏见。因此,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言,历史教学理应引入史料,并使其意义化(不仅要去伪存真,还要有学的价值)、理性化(不仅要投入情感,还必须掺加理智)和内化(不仅要生动有趣,还需要渗透反思),不能只教教科书。//--> 有了动力我们便可以自由地计划自己的教学方案,
7、而无须拘泥于太多的教学规矩。备课的过程就是找史料、摆事实的过程;教学的设计就是优化教学程序、体现学的意义的预案;学习指导就是充分探究、深究细节,依据事实、明辨道理的师生互动行为。而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一方面由上述教学活动的质量来体现,另一方面也受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的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险绝” 必“先平直”,一节课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要“重理解”必“精解释”,一节课不能采用太多的方法。 基于历史学科原动力的有效教学,无论是教师教的功夫还是学生学的功夫,一定都不是从历史以外去借的。有教师问:怎样看待教学的生动性问题?持久的、有意义的生动性,源自历史本身的生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