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ID:9473995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5-01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1页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2页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3页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4页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近年来川崎病己成为小儿常见病之一,病理变化为全身性中小动脉血管炎,常累及心脏,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的原因之一,并且可能成为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川崎病发病机制仍未明了,本文综述了近年对川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关键词】川崎病;发病机制;综述文献川崎病(Kaada等[15]研究发现KD急性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且冠状动脉损害组比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更高,并且认为KD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增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损害。Suzuki[16]等发现KD的CAL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MPs的一种,由中性粒细胞分泌,是一种

2、和脂质运载蛋白结合的分子形式。Biezeveld等[18]研究发现NGAL在KD发病后1、3、6周都明显升高,持续的NGAL升高提示有中性粒细胞的持续活化,且NGAL的升高和HNEal抗胰蛋白酶的升高呈正相关,但是没有发现NGAL和CRP有明显的联系和趋势,故认为NGAL和KD急性期没有联系。  4.3S100蛋白  S100蛋白是一个和炎症有关的钙结合蛋白家族,目前的研究认为家族中的S100AS、S100Ag和S100A12和KD有关[19]。Ye等[20]利用流式细胞仪对KD患儿急性期血液和正常儿童的血液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儿童只能在中性粒细胞中测出少量S100A12表达,而

3、在单核细胞则测不出;在KD患儿整个病程中,单核细胞中的S100A12都低水平表达,没有明显变化,而中性粒细胞中的S100A12则随病情变化,说明病程中增加的Sl00A12是由中性粒细胞分泌。中性粒细胞分泌的S100A12可以作为IVIG是否对KD患者有效的标记。有研究者[21]发现在IVIG使用之前,IVIG有效组S100AS/Ag异二聚体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冠状动脉损害组S100A8/Ag异二聚体血清浓度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害组;IVIG有效组S100AS/Ag异二聚体血清浓度在IVIG使用之后24h后明显下降。而IVIG无效患者S100A8/Ag异二聚体血清浓度在IVIG使

4、用之后24h却明显增加,第二剂IVIG后才下降。Viemann等[22]检测了21名KD患者的S100AS/Ag异二聚体的血清浓度,结果和前一研究相似。Abe等[21]发现在IVIG前,KD患者5100A8/Ag异二聚体血清浓度比使用IVIG之后以及发热对照组都要高,而在IVIG后,6名冠状动脉损害患者中有4人的血清浓度没有下降,提示IVIG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炎症处持续聚集和刺激。  4.4iNOS  Yu等[23]发现,KD不同阶段不同细胞表达iNOS。病程早期,中性粒细胞强烈表达iNOS,随后降至正常,表明中性粒细胞受到急性炎性刺激,iNOS表达增强,合成NO,可能触发

5、KD冠状动脉早期组织损伤,但对冠状动脉损害的进展没有直接影响。相反,病程早期单核细胞iNOS表达正常,但在病程第2周单核细胞表达iNOS显著增强,达到高峰,并持续至病程第4周,与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间一致。提示iNOS在KD不同阶段不同细胞均得到显著表达,是KD及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机制的重要参与者。  5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损伤  目前许多学者已证实KD的发病机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Terai等[24]首次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在1例病后18d死于冠状动脉血栓的KD患儿心脏标本中发现除CD14+T细胞激活外,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了HLA

6、DR抗原,提示KD急性期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激活或受累。  5.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和促进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多种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促进单核细胞经内皮移行和刺激内皮细胞产生超氧化物而引起血管功能障碍。与由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不同,VEGF主要是由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血管组织周围的炎性反应使平滑肌细胞受到刺激或被破坏后诱导细胞释放VEGF,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冠状动脉损害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VEGF的生物学活性是通过具有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体—脂肪动员物质酪氨酸激酶受体1(Fl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DR)

7、实现的,Neuropilin1(NRP1)可提高VEGF与KDR结合,调节VEGF生物学活性。Kariyazono等[25]认为,VEGF的过度产生可能导致急性KD的发生,VEGF参与了KD尤其有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VEGF、Flt1、KDR在KD的急性期显著增加,可引起皮疹及手足皮肤广泛硬性水肿。正常冠状动脉不表达KDR,冠状动脉KDR增量调节可能是由VEGF在KD急性期诱导产生,导致血管壁破坏,参与冠状动脉损坏的进程。K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