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71422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高压氧治疗面神经炎13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高压氧治疗面神经炎13例 面神经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常规治疗是急性期给予糖皮质激素、阿昔洛韦及B族维生素,并加用物理治疗及针刺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近年来,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面神经炎亦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治疗病程3~4月的面神经炎患者13例,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面神经炎患者13例,诊断均符合《神经病学》的面神经炎诊断依据,男8例,女5例;年龄21~45岁;病程90~120d,平均102d。 1.2方法
2、 1.2.1治疗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疗效。所有患者除常规给予改善循环的中成药及继续给予物理治疗和针刺外,均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30mg[购于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肌注,每日1次,共28d;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应用0.2MPa面罩间歇吸氧,每次80min,连续给予10次后停4d。 1.2.2疗效评估在治疗前及治疗28d后分别进行评定:①采用Ross面神经分级系统进行评分,以综合分为治疗前后的评价分数,分数越高,功能越好。②采用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poundmuscleactionpotential,
3、CMAP)波幅及瞬目反射R1潜伏期进行神经功能评定。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Ross综合分治疗前为(25.0±5.6)分,治疗后为(73.0±7.4)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22.3,P<0.01)。CMAP波幅治疗前为(0.54±0.31)mV,治疗后为(1.21±0.24)mV,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6.9,P<0.01)。R1潜伏期治疗前
4、为(14.08±1.93)mV,治疗后为(10.78±1.84)mV,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5.69,P<0.01)。3讨论面神经炎患者通常在起病1~2周内开始恢复,未恢复的患者1/3为部分性麻痹,2/3为完全性麻痹,后者约16%不能恢复。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恢复欠佳的患者,这些患者在急性期均采取过激素、阿昔洛韦、B族维生素、其他中西药治疗及针刺等物理治疗。目前报道多为关于面神经炎急性期的治疗,对于病程超过90d的面神经炎该如何治疗尚未见报道。 本文就病程为90~120d的患者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
5、高压氧的治疗方法,取得显着效果。本文采用Ross面神经分级系统和电生理的方法进行疗效评价。 Ross面神经分级系统是一个简单易行且敏感的分级系统,可用于对患者的最初评估及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监测。临床应用发现,这种分级系统可敏感地反映神经功能的改变及疗效,CMAP波幅及R1潜伏期更是反映面神经功能的客观指标。 经过治疗,Ross评分和CAMP波幅及R1潜伏期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高压氧是对急性期恢复欠佳的面神经炎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众所周知,面神经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
6、晚期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神经生长因子有如下生物学效应: 神经系统发育阶段的促进作用、神经系统成熟阶段的维持、神经系统损伤状态的修复。神经生长因子对中枢和周围部位的神经组织都能起到修复作用:在保护受损神经元免遭继续损伤的基础上,加快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迅速改善神经功能连接,这种神经元修复作用的两个重要环节为促进轴突定向再生和修复髓鞘。面神经大部分是有髓神经,故促进神经纤维髓鞘化和轴突的再生是损伤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高压氧可迅速增加血氧含量和氧分压,增加毛细血管弥散距离,同时加速受损毛细血管再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受损组织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
7、神经纤维的再生和髓鞘的修复。高压氧治疗还可清除患者体内的自由基,促进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平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本文患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其原因除鼠神经生长因子和高压氧各自发挥作用外,推测尚有下述作用:神经生长因子发挥生物学效应必须有分布在效应细胞上的特异受体分子,迄今主要发现两种神经生长因子受体: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TrKA)和低亲和力受体(P75)。神经生长因子信号转导方式主要有两种,细胞膜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轴突末梢受体介导的膜内吞信号传导。在高压氧的作用下,这两种信号转导方式得到加强,鼠神经生长因子与高压氧的治疗作用互相促进
8、,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文有2个明显不足之处:病例数太少,有待于大样本进一步研究;13例患者年龄均≤45岁,对>45岁的患者效果如何,有待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