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患者的临床疗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07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大咯血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8.3岁;因首次咯血入院接受治疗者21例,再次或多次入院治疗者39例。入院后<72h明确诊断者38例,>72h仍未明确诊断者22例。最终诊断为肺结核16例,支气管扩张症18例,肺肿瘤14例,其他12例。 1.2治疗方法首先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常规给予蛇毒血凝酶、垂体后叶素、酚磺乙胺等药物进行治疗,12例未再出现咯血,病愈出院。其余48例患者咯血情况得到暂时
2、缓解,但仍间断反复咯血,均进一步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其中27例患者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未再出现咯血,病愈出院。1例患者接受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第2天突然出现大咯血导致窒息死亡。其余17例患者接受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后部分咯血量减少,但仍间断少量咯血,进一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后有手术适应证,进一步行手术治疗。该17例患者诊断多为: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肺癌、出血性肺炎等。经手术切除病变肺叶,15例痊愈出院,2例因肺癌及结核毁损肺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死亡。 2结果 60例患者中经治疗治愈出院57例(95%),死亡3例(5%)。 57例治愈患者中12例单纯采用药物治疗
3、,28例进一步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27例治愈,1例死亡。其余17例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后患者仍间断咯血,15例行肺叶手术切除后治愈,2例死亡。 3讨论 大咯血为临床危重症,发病年龄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年轻患者多因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炎等良性疾病所致,老年患者则肺恶性肿瘤更常见,一些循环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瘤、肺梗死及肺动静脉瘘等亦可导致咯血,甚至大咯血,但临床上相对少见[1].大咯血患者特别是首次咯血、原因尚未明确的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是止血,防止窒息、失血性休克等致死并发症的发生。垂体后叶素有内科止血钳
4、之美誉,对垂体后叶素无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可作为首选药物,同时配合应用蛇毒血凝酶、酚磺乙胺等药物,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为患者进一步明确诊断,选择相对应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保障。 人体肺脏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两套系统,咯血90%以上是来自于支气管动脉。在大咯血的诊断方面,现在C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有无创伤及分辨率较高、必要时可行增强扫描等优点,本院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印证了这一点。但CT检查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对部分患者CT检查不能确诊者,支气管动脉造影可提供更准确的出血部位,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提供精准的栓塞部位,以提高临床疗效。上述60例患者中,28例患者在经药物治
5、疗无效后,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后临床治愈,未再出现咯血,证明该治疗方法是切实有效的,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但还有约28%的患者经上述治疗方法后仍然咯血,这部分患者多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器质性改变,且大部分为多次咯血,因此手术治疗对这部分患者是行之有效的,但手术时机的选择极为关键。对于大咯血急性期患者,本院经验为尽量选择保守治疗,待患者咯血量较少或暂时不再咯血后,改善患者体质,如营养状况、心肺功能等,尽早手术治疗。 术中选择双腔气管插管,避免术中大出血致血液流到对侧支气管导致窒息,且术中需备支气管镜,必要时可行支气管镜吸引。而对那些经药物治疗及支气管动脉
6、栓塞无效仍持续大咯血的患者,急诊手术则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另一种有效方案。 在患者全身麻醉实施后,可先经纤维支气管镜进一步明确患者出血部位,为手术治疗提供帮助,术中仍可间断行纤维支气管镜吸引,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2,3].但急诊手术风险较大,特别是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可能在手术前出血部位尚不明确,需要在手术当中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患者出血部位,增加了出血风险。如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亦不能明确出血部位,只能根据胸部CT检查等选择手术方案,这样在术后存在再次咯血的风险。所以临床医生在对患者选择急诊手术治疗时,应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风险,以期对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
7、在治疗大咯血患者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及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谭光新.呼吸系疾病现代治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