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461762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浅析高职院校外贸专业报检人才的培养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析高职院校外贸专业报检人才的培养模式报检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出入境检验检疫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质检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报检工作是检验检疫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和涉外性。为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的报关和经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尽快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从事报检工作的职业行为方式,研究高职类院校外贸专业报检人才培养的模式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基础 1、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高教育不一样,是以
2、培养掌握一定程度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学生、企业、教师三个角度入手,全面改进培养方案,提升培养手段,加大培养力度,找出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一线岗位的工作要求。 2、全面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 作为一个合格的报检人才,必须具备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因此,在相应专业学科领域内,应该围绕学生需要具备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来确定设置那些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3、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实践教学是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外贸报检人才的重要环节,要培养一个合格的报检人才,必须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思路,改进实践教学场所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丰富实践教学的考核手段,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分为教学方法和非教学方法2个方面。 1、教学方法。高职院校专业报检人才
4、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优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在理论和实践课中融入人文知识、思维、方法、精神和素质来拓展教育活动,加强相关理论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综合技术课及综合技能实训的衔接,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检验检疫实务知识,建立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和框架,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逻辑分析能力。 2、非教学方法。非教学方法包括如社会实践、企业进修实习、课外活动、校园组织型活动等。就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而言,可以采用的非教学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
5、践活动,如参观访问报关报检企业、苏宁呼叫中心岗位技能培训实习、毕业实习等,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反应能力和心里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比如不定期开展贸易综合实训技能竞赛、电子商务技能竞赛和会计技能竞赛等各种专业技能比赛,由专业老师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主要包括培养目标的定位、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资源的配置
6、等。 1、培养目标 报检人才主要指由高职院校培养的掌握一定外贸业务基础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检验检疫相关知识技能,并且通过全国报检员资格统一考试,取得报检员资格证书,能胜任一线报检员岗位工作的人才。 2、职业岗位(群)分析 取得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主要在流通性外贸公司、生产型外贸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专业的报关、报检企业以及国际物流企业、“三资”企业、外资企业驻华办事机构等外经贸行业企业就业。 3、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总体要求和能力结构总体要求2部分
7、。 (1)知识结构总体要求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熟悉报检业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和计算机解决问题。 (2)能力结构总体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报检员,应该能够对企业的检务活动作出合理规划;能够与货代、船代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沟通;能够能够正确进行进出口商品归类,对不同类型的货物确定实施检验检疫的项目;能够制作报检单据;能够编制货物检验检疫计划;能够办理一般原产地证、普惠制原产地证的申领;能够优化检验检疫时间费用安排;能够根据客户及货物的情况、及时办理报检手续。 4、
8、课程体系的建立 课程体系建立的总体要求是以能力为本位,根据职业岗位对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需求,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配置相应课程。就报检人才培养来看,在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上,除单独的实践教学环节外,其他所有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应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目前我院外贸各项专业课程设置都具备有实践教学环节,但相应比例偏低,建议比例不低于该课程总学时的30%。除此以外应适当加大选修课开课比例,鼓励学生多选多学,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