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ID:9445159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1

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思想_第1页
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思想_第2页
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由儒、道、禅三家作为精神主干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在艺术文化中体现为相互差别的美学倾向,另一方面这些美学倾向又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这种儒、道、禅三家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的哲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也就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水画更是道、释、儒家思想较为集中反映的一门艺术。潘公凯在《中国绘画史》中所指出的:山水画一开始就是以老庄哲学为其理论内核的.[1]  在此本文越过儒释二家,着重分析蕴含于山水画中的道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对于山水画产生的影响。  一、天人合一

2、    古往今来,诸家对于天人合一都有不同的诠释。季羡林先生在他的论着《天人合一新解》中,对于各家的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了描述,并评价道家在主张天人合一方面比儒家还要明确得多[2].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合一,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相对于西方思维模式的善意分析,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其特点为:整体概念,普遍联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炼的表述。  《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作为老庄哲学的

3、基点,也就必然地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初始生长点。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唐代诗人王维在《山水诀》中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人张璪亦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明人王履在《华山图序》中说: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代石涛着一画论,追求神遇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情,画家们崇拜自然,学习自然,以写造化之神韵为目标,进行着山水画创作。而处处隐含于画面之中的整体概念使得为山水画中的气脉得以贯穿。  天人合一作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不但为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思想支撑,也是山水画创作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二、对立转化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另一

4、个重要特征是辩证思维模式。道家经典中不但处处体现这一观点,还善于运用辩证的语言讲述道理,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等。  从老庄哲学所包含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思维中吸取营养,在对比和关联中寻找美,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显着特征。笔墨的干湿浓淡,线条的疏密,甚至于山欲高,云雾锁其腰,水欲流,其中设石头,这些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都是辩证思想的具体表现。中国画讲究留白,山水作品亦然。所谓计白当黑,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3](华琳《南宗抉秘》)等依靠画面留白营造朦胧,空灵之意境的处理手法,应该说也是与有之以为利,无之

5、以为用及《庄子人间世》说的无用之用的启示不无关联。所谓画面留白处无外呼是画面中放之不画的部分,是留白的纸,普通的纸留而未用只能成为空白,为何此处的白纸便是虚便是意境?因为辩证,因为比较。正是画面中其他部分的实相衬托,才能显现出此处的虚。如: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用笔繁密苍郁,整幅画结构严谨充实,然而画面中通过水潭、溪流、山泉、云霭等布置,在稠密中透出灵动的气韵。试想一下如果王蒙将这幅画画满,画面中的气势和意境必要大打折扣。笪重光在《画筌》中所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4]便是这个道理了。  道家的这种对立转化的辩证思想,作为众多哲学思想的根基,蕴含于一代代受

6、到道家思想影响的画家笔墨之间,他们组织画面将这种传统的朴素辩证主义融为一种思维模式,将之融入笔端山水,进而流传。  三、道与理    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历来重视理念的贯通,苏轼《东坡评画》中提到绘画应有道有艺,黄公望《写山水诀》也说:作画只是一个理字最紧要.元人盛熙明亦在其《图画考论画》中提及虽曰一技之微,其实至道之所寓.他们所说的道和理指的是什么呢?  道德经通篇都在围绕道进行阐述。从《老子第一章》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指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于道探讨似乎注定就是该是玄虚的。  我认为山水画中的道应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当然是思想,即前文提到的以道、释

7、、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其次道的第二个含义应是指规律。这种规律指自然界中的客观规律,是树木生发的生长规律,山脉绵延的地质规律。山分八面,石有三方(王维《山水诀》)丈山尺树,寸马豆人(荆浩《山水赋》)。  历代画家将这些规律加以总结概括并将其应用与绘画之中,形成了道与绘画结合的方法论--画理。胡佩衡曾在其文章中将明白画理摆在了解气韵的第一位:古人的山水无不从写生得来,所以树石、人物的远近距离形成态度,处处都有研究,都有取法。作出画来处处都合乎情理,自然会生动,自然会有气韵。中国画的审美原则之一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白石老人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8、,这里的似就是合乎画理。只要合乎画理,不需追求过分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