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40062
大小:3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24
《小学科学教育新理念的实践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希望小学 邮编301804尹富堂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研究的定位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实际上将带来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
2、指出:“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创新教育的内容、任务和意义以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创新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的关系,可以说创新
3、教育是小学科学课的灵魂。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自然学科。课堂实验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
4、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下面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体会浅谈如下。一、依据思维特点引导启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们要联系教学内容实际,巧妙地利用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1、一题多解求新求异 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它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不同的解
5、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设想,探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如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三课“谁流的更快一些”,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猜想,从多角度设计液体的流动比赛的方案。学生会说出许多的方案:(1)杯底打孔,看水和油谁先流完(2)让他们从倾斜的木板或者玻璃片上流下来(3)通过一样长的吸管时间长短(4)搅动杯子,看水和油的流动快慢(5)把杯子倾斜,看谁先从杯底流到杯口(6)……虽然学生的猜想和设计不是完全正确但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最后,
6、教师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善规则。预设如下:(1)两种液体必须在同一物体的表面上流动(统一用玻璃)(2)玻璃片上的液体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3)同一倾斜的角度(教师可随机故意演示侧倾斜)(4)液体的多少要相同(引出滴管的使用)(5)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多做几次,保证实验的精确性) 不变量:同样高度、同样多的液体、同时流动变 量:不同的液体又如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5课《浮力》中“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时可以这样设计各环节:(1)教师提问:当把泡沫塑料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呢?有变化吗?我
7、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2)学生探究:①把泡沫塑料块拉进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拉力。②把弹簧测力计放在水下拉泡沫塑料块经过探究设计出测量方法,教材中使用橡皮泥把小滑轮固定在水槽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问学生:在没有橡皮泥的情况下,怎么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其创新求异的激情很高,创新精神能力得到了培养。有的同学提出在水槽底部放一铁块固定小滑轮,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很有道理说明其发散思维被激发了。2、发挥想象求新求奇 教会学生联想普通心理学认为
8、: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知觉材料)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也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根据有无目的可分为不随意想像和随意想像;根据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创造想像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我们在科学课教学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