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

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

ID:9233172

大小:187.22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24

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_第1页
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_第2页
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_第3页
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_第4页
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评科举制度_废科举百年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5年第2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05(总第168期)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Arts&SocialSciences)GeneralSerialNo.168重评科举制度X———废科举百年反思刘海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要:科举制并非像现代人们的印象那么黑暗,以往人们的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多是囿于清末人士对它的否定评价。其实古代不少文化名人也曾称赞过科举,从隋唐至明清,许

2、多人将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种“至公”的制度。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对科举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并为现实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关键词:科举制度;考试;八股文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05)02-0005-08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科举制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2005年不但是科举制废止100周年,而且是科举制建立1400周年的纪念年份。自清朝末年,

3、特别是自1905年以来,科举制长期被人们误解。实际上,历史上的科举制并不像现代人印象中的那么黑暗,以往人们对科举制的了解和认识既不全面,也不客观。在废科举100年后的今天,是到了重新评价科举制的时候了。本文将在介述古人对科举正面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今人为科举辩护的论点及其原因,力图给科举制一个更为公正的评价。一、古人的评价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其他一种制度曾经如此深刻地影响过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人生际遇和生活态度了。由于影响重大且与士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科

4、举取士向来是传统社会关注和议论的热点话题,赞美者与批评者都X收稿日期:2005-02-1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考试“十五”科研课题(教试中心44号)作者简介:刘海峰(1959-),男,福建惠安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5·©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很多,而且古代对科举制正面的评价要多于负面的批评。但在现代一般人的印象中

5、,科举制是一个很坏的制度,现代人往往以为古代多数有识之士和进步人物对科举都是持批判态度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和偏见。今人对科举制的偏见,很重要的原因是囿于清末人士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科举时代对科举的批评与当今人们对高考的批评颇为类似。如果只看清末废科举时经过筛选的过激言论和后来的历史教科书,那么科举制的确很坏。如果后人对高考的印象都定格在1966年废高考前后的阶段,那就会形成这样的看法“: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1](P617)若只看经人

6、们选择后的当代关于高考争论的部分观点或主张废高考派的言论,后人可能会认为所有当代中国人都十分痛恨高考制度,然而,实际上当今多数中国人还是赞成高考制度的。同样,清末对科举制的批判也往往是以偏概全的,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对科举的评价总该更为冷静客观。经过现代一些人的价值观的过滤,在各种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中多见批判科举的言论,而肯定的言论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学课本中的《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只代表批判科举一方面的观点。古人对科举的评价,往往也与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有关,金榜题名者与名落孙山者对科举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7、对科举持激烈批判态度者往往是屡试不第者,而中举及第者对科举较可能有肯定的评价。《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和《孔乙己》的作者鲁迅,都对科举有厌恶的情结。吴敬梓获得秀才后参加了多次乡试未中,对科举制甚感愤懑。因此有的论者认为,科举制并非一无是处,若科举制度并不是真的困死了人才《,儒林外史》就不过是小文人的一腔牢骚宣泄的产物,不值得学问家过分的推崇。[2](P65)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企图通过行贿预先获得乡试考题,被查获后遭处罚并导致其家道中落。鲁迅对科举深恶痛绝可能与其家世有部分相关。1926年,心理学家张耀翔曾指出:

8、科举是一种智力测验,科举人物可以代表智慧才能。聪明人也有落第的,怀才不遇和滥竽充数情形或者不免,但为数必极少。他从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士题名碑抄录了27000余位进士的资料进行人才地理分布的实证研究,认为主张科举无法选拔才智之士的人,至少须找出百分之一,即270余人聪明而落第或及第而蠢者,才值得一个小小的注意。“‘科举在命不在文’,这是失意人常有的牢骚,我们何必受他们的欺骗。”[3](P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