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

ID:31854318

大小:3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21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_第1页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_第2页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_第3页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_第4页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  【原文出处】学术月刊【原刊地名】沪【原刊期号】200511【原刊页号】60~69【分类号】K1【分类名】历史学【复印期号】200602【作者】程念祺/黄留珠/刘海峰【作者简介】程念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留珠,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摘要题】专史研究【正文】  1 科举选官与胥吏政治的发展  程念祺  1  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前,并不是1个官僚化的国家。西周实行的是领主制,统治者各治其民,只不过天子、诸侯用卿大夫为官,卿大夫又用家臣为官。

2、然而,从春秋到战国,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村社共同体瓦解,独立的农户成为社会最基本的单元;再就是原来的领主,在不断地兼并战争中被消灭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家不得不对社会实行从上至下的官僚控制。战国的时候,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已基本上官僚化了。官僚化控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政治的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对于做官的人来说,专门的政治知识已非常重要。战国时,各国君主都非常重视选拔那些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做官。秦朝建立后,设了许多博士官,目的也在于用专门的政治知识来治国;始皇帝还下令“以吏为师”,更着眼于从政治知识方面培养和选拔做官的人才。汉代,学问和政治的关系密切

3、,选拔官员越来越看重学问;朝廷设太学和郡国学,学生多被录用为官员。总而言之,政治既然已经官僚化了,就需要做官的人具备专门的政治知识。  汉代选官还非常看重个人品行;久而久之,到曹魏时就设立了制度,将人物分为9品。那时,1个人的人品,总是由他所在的地方来评价的。于是,评品人物的权力,最终操于地方世家大族之手,形成了所谓的“9品中正”制。自汉以来,对读书人做官并没有严格限制。实行“9品中正”,最终却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仕途上造成了严重的不平等。紧随其后的,就是隋唐科举制的产生。这是中国的统治者在近千年官僚化统治之后,所创设的1种培养和选拔官僚的制度。近人论

4、及科举取士的优点,最看重的就是它的公平,认为公平就能出人才。唐朝出了许多人才,据说都是因为科举制。这样1种意见,恐怕很有问题。汉代没有科举制,不也同样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吗?其实,科举制的好处,仅仅相对9品中正制而言,未必就是历史上最好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唐朝的科举,以明经和进士2科最为重要;但进士又重于明经。明经科的考试,当时分为“帖经”和“墨义”,都是要测试考生对经典文句是否熟记,而不在乎他们对经典微言大义的阐释。明经科考试,后来又增加了“时务策”1门,以考察考生是否有政治见解。进士1科,唐朝最初仅试“时务策”5条,后来又增加了帖经和杂文。杂文1门,最初要试

5、多种文体,慢慢地就只作诗和赋了。科考重诗赋而轻经(帖经,墨义)、策,是当时重文学的风气使然。中唐以后,科考往往又加试”论”。“论”的对象,是经书和史书中的题目,跟“策”专门讨论“时务”不1样。这样的考试再公平,也不能测试1个人是否具备做官的才质。唐朝做官,还有门荫1途。在那些因门荫而做官的人看来,做官就该凭才干,而不应该凭文辞。这样的意见,虽然是出于1己之私,而且也非常自以为是,却切中了科举取士的要害。  至北宋王安石变法,才将明经等科都并入了进士科,取消了诗赋、帖经和墨义,而增加“经义”1门,与策、论并驾齐驱。所谓经义,就是以儒学经典中的某1句或几句,或某个段落

6、为题,让考生阐发其中的义理,考察他们对儒学微言大义的理解力,以使他们能够思圣人所思,想圣人所想,讲出圣人的意思。这样的考试,大大地压抑了读书人的思想。好在宋朝热衷于“养士”,对读书人很优容,研究学问的风气因此得到鼓励。那时做学问的风气,是希望通过研究学问,来搞清楚治理天下的道理。所以,尽管有科考经义之流弊,但研究学问的风气对这种流弊还是有制约作用的。只不过做官的人是否因此增长了实际的政治才干,却不得而知。  由宋而元,儒学衰微。入明而后,科举虽受重视,却已失去了两宋那样的学问背景。明朝又重科举而轻学校,也就是重考试而轻学问,学生唯知记诵,而不是去思考和研究儒学义理

7、。没有了学问背景,所有关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仅仅成为通向仕途的敲门砖。于是,1方面是士子们在科场上模仿着经典中的圣人语气,讲着圣人们已经讲过的道理;另1方面就是拼命地在文章和修辞技巧上下功夫。渐渐地,1种有关经义的“8股”文体就形成了。这样1种文章形式,对人的思想更是1种极大的束缚;入清而未改。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认为,8股文的害处就好像是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于人才的败坏,则比秦始皇坑儒还要厉害。  2  以上所说,或强调科举考试科目并不适合选拔做官的人才,或强调科举考试有害于士子的道德培养。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要从头否定科举制呢?恰恰相反。

8、科举制是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