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57635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9
《浅谈中国佛经翻译发展史及其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佛经翻译发展史及其影响贾丽丽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中国对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历经千余年之久,佛经翻译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各具特征的阶段,佛经翻译对我国翻译发展模式、哲学思想、语言、文学、医学、艺术、藏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丫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我国文化注入丫活力。关键词:佛经翻译;发展史;影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丙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转自许钧,1998:5)这里从印度来的水指的
2、就是中国对印度佛经的翻译。1佛经翻译发展简史我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发展,唐代达到鼎盛,北宋已经式微,元朝已入尾声。佛经翻译的主要力量一部分是西方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法求经的屮国僧侣。佛经翻译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草创时期,从东汉恒帝末年到西晋;发展时期,从东晋到隋;全盛时期,唐代;基本结束时期,北宋。杰出的译经者为中国译经事业做出贡献并提出了各种翻译策略。2佛经翻译发展各阶段特点及翻译名家(1)第一阶段:佛经翻译力量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属民间行为。翻译过程全凭口授,外籍僧人背诵经典,一人译为汉语(即“传言”或“度语”),另一人或数人
3、笔录成汉语(即“笔受”)。佛经翻译草创时期,传言者需要兼通梵汉两语,诵经无计划无标准,释道安形容道:“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以来,迄今晋宁康,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卒难综理。”(马祖毅,1988)不仅口授环节没冇规范,传言与笔授也经验不足,语言学知识缺乏,僧侣对佛经虔诚之至,揣揣唯恐违背经典,因此一般采用直译法。翻译家有安清、支娄珈谶、安玄、严佛调、康巨、康孟祥、支谦、康僧会、竺法护等,其中安清、支谦更为著名。安清经论主要是小乘佛教基木教义,他通晓汉语,基木能够传达出原文木意。梁皎慧《高僧传》评他的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说他
4、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但总体还是偏重直译。有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有些术语也欠精确,如“受”译为“痛”,“正命”译为“直业痛”,令人费解。(马祖毅,1988:23)支谦,受业于支亮,支亮乂受业于支委珈谶(世称“三支”),他是继安清、支娄珈谶之后的乂一译经大师,支谦的译文改“胡音”为“汉意”,即用意译取代音译,力图适应汉人,这是他译经的特点,译文加注也是支谦首创的。(2)第二阶段H弗经翻译由民间私译转为官译,苻坚姚兴都组织过译场。译经程序较第一阶段增加了记录梵文、证义和校对这三道手续,翻译理论和技巧上也有进步。支谦突破前期佛经翻译的直译法,反对在经文中
5、夹有梵字译音。虽然支谦的译文汉化易于接受,但有时却不免失真。释道安鉴于此,坚持务实直译,总结出丫著名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翻译原则,对以后的翻译产生丫重大影响。隋代著名翻译家彦琮都赞赏和肯定释道安的翻译原则。彦琼也是译经大师,著有《辨证论》,主张“梵语虽讹,比胡有别”,并进一步提出翻译“八备”。鸠摩罗什谙熟梵汉两语,主张“依实出华”,此时的译经已经具有系统性了。这一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相互校勘,译文更为准确。翻译大师还有:昙摩耶舍、昙摩流支、法显、谢灵运、真谛等。(3)第三阶段H弗经翻译的顶峰时期,译经力量从先前外国僧人为主变为了本国僧人为主,他们精通梵汉,深晓佛理
6、,译经计划性更强。佛经翻译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有两名就出自唐代。到玄奘时,佛经翻译可谓是登峰造极、出口成章,翻译程序更为健全,增加参议、勘定、润文、梵呗等程序。玄奘还制定了“五不翻”的原则,运用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重要译家还有:波颇,慧颐、慧净、法藏、善无畏、金刚智等。(4)第四阶段d弗经翻译接近尾声,尽管宋太祖有志译经,译场也较完备,译经种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及唐代,其至让人艰涩难懂。3佛经翻译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1)翻译发展模式从佛经翻译发展介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的融合特征,其组织形式、翻译标
7、准、策略、方法技巧在不同时期彰显出不同特点。对翻译方法的探讨贯穿始末,从最初的直译到意译再到折中翻译。梁启超一语破的,指出“翻译文体之文体,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为焦点。”(高晨霞,2010)。王克非先生也给予了肯定:“由佛经翻译的历程可以看出一个由幼稚的直译而至幼稚的意译,又由比较成熟的直译而至比较成熟的意译,终至二者兼得的发展模式。”(王克非,1997)(2)哲学思想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乐于吸纳,佛学同木土文化融合一体,使得印度佛教唯心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思想逐步融合,唯心主义思潮在南北朝时期达到鼎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