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

ID:9155373

大小:7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19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_第1页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_第2页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_第3页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_第4页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重视“三重三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研究(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应把握好“三重三轻”原则,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其心灵感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其积极参与;从学生的“自助”出发,重其学以致用;从心理课的特点出发,轻教师的理论灌输;从心理课的实际出发,轻教师的即时评价;从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出发,轻教师的求全责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三重三轻;健康;成长G444;G631A:1008-3561(2017)07-0095-0

2、2心理健康教育是??扬人性的教育,也是完善自我、走句幸福的教育,它已成为学校教育的热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形式、实施成效等问题,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亟待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冋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为学生打开一扇崭新的心灵之窗,让学生尽情探索生活的真谛,形成全面、科学的心理健康观。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业、生活和未来,让学生很好地释放自己,正确认知、调节自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三重三轻”原则,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让学

3、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其心灵感悟众所周知,人的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而心理素质教育恰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相连。这就要求心理教育课的内容设计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例如,指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考虑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男女同学交往问题较敏感,他们想与异性同学交往,又不知怎样交往才好,教师便设计出“走出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误区”课题。这一课题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又比如,学生进入高中后遇到的挫折增多,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便开设“扬起自信的风帆”心理课,让

4、学生懂得自信心的重要性及如何增强自信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进行理论上的讲解,还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感悟、反思,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可开展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从而为学生的行为训练打下基础。可见,只有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让学生有感而发,觉得亲切、实在,学生才会喜欢上心理课。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重其积极参与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应特别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参与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参与能使教师通过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参与有助于形成

5、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人胆释放自我,呈现出真实的自我。因此,教师应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让他们参与,如辩论会、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教师可让学生针对“挫折有利于人的发展还是阻碍人的发展”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屮畅所欲言,在辩论中明是非。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平等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给予他们尊重、支持和鼓励,让心理课成为学生珍视的独特空间。三、从学生的“自助”出发,重其学以致用知识技能只有在运用中冰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心理教育

6、课所传授的心理知识技能不仅要让学生领会,还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问题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解决问题。由教师的“助人”转为学生的“g助”,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遇到考试就紧张。对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紧张的原因,教给学生放松心情、舒缓情绪的方法。有学生在心情笔记中写道:“我曾考试就焦虑,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初中老师说我没‘考运’,总差那么几分。为此,我十分苦恼。进入高屮有了心理课,心理老师分析了我的情况,并给出了解决方法。我注重运用,终于走出误区,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7、”四、从心理课的特点出发,轻教师的理论灌输有人认为,心理课就是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课堂。其实不然,心理课更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亲身实践。教师若在课堂上过多传授一些玄妙高深的心理学知识,学生就会对心理课望而生畏并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淡化理论灌输,以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绪理论(ABC理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以及形成合理的思维、正确的认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介绍这一理论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假如考试没考好,你会怎么样?”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

8、。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身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答道,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由此,教师导出ABC理论:A代表诱发性事件,B代表当事人的知识、态度、思想等,C代表事件的结果。不同的态度、思维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人们的心态、情绪往往受自己的思维角度、认识水平所制约。可见,B是重点,而不是A。这样,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理论。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深刻体会到心理课就是这样实用、实在。五、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