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

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

ID:9143656

大小:77.6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9

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_第1页
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_第2页
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_第3页
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_第4页
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唯识量论视角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一一兼论翻译不可译性问题王鹏飞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从唯识学的量论思想下分析庞德/林纾现象的独特特点,可以发现译者主体性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意识的构建性;翻译不可译乃是不可知论或怀疑论在翻译领域的显现。关键词:庞德/林纾现象;唯识量论;译者主体性;意识构建性;不可译性;王鹏飞(1991一),男,安徽合肥人,研宄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2017-5-31基金: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翻译现象的佛教唯识学解释”(项目编号:CYS16207)OnTranslator'sSubjectivityin

2、Pound/LinShuPhenomenoninthePerspectiveofWeishiliangTheoryontheProblemofUntranslatabilityofTranslationWANGPeng-feiTranslationDepartment,SichuanCollegeofForeignLanguage:Abstract:ByanalyzingthepeculiarfeaturesofPound/LinShuPhenomenonfromtheweishiliangtheory,itcanbeseent

3、hatthetranslator’ssubjectivityisfundamentallytheconstructivenessofconsciousnessanduntranslatabilityisamanifestationofagnosticismorskepticismintranslationfield.Keyword:Pound/LinShuphenomenon;weishi1iangtheory;translator’ssubjectivity;constructivenessofconsciousness;un

4、translatability;Received:2017-5-31引言庞德、林纾两人因其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特点,II此二人皆不懂原文、译作类似创作。这种现象在学界被称为“庞德/林纾现象”。鉴于这种现象的特殊性,从唯识学的量论思想不分析这种现象,可以进一步了解译者主体性的本质;此外,亦可以从唯识角度分析不可译性问题,表明不可译性乃是不可知论或怀疑论在翻译领域的显现。二、唯识学中的量论唯识认为,人类的认知乃是由人们的感觉器官(根)与外部世界(境)相接触时所产生的。人们的感觉器官在认知主体(意识)和认

5、知客体(外境)之间搭起了桥梁。此二者缺一不可,意识不能独起。“量”,梵语“pramana”之义译,主要是指“尺度”,伍含“量度”及“量果”等含义。如同丈量土地,有用尺子丈量的过程和测量的最终结果,丈量的过程即“量度”,测量的结果即“量果”。当感觉器官与认知对象接触时便产生相应的认知,认知结果可以分为三类,称为“现量”、“比量”以及“非量”。现量指由感官(即能量)和对象(即所量)接触所产生的直接知识。心识与认知对象处于同一时空,无需意识、概念以及语言的作用,当下就产生认识。换言之,现量是脱离任何意念成分的感觉认识,是纯粹的感性认识

6、。比量是指通过意识的比知、推测以及语言、概念等作用,针对所认识的对象而得出相应的认识。“这里的比,即比附、类比之义。口常认识活动中,有时心识与所认识的对象在时空上或工作状态上并不相同,但由于有先前获取的经验或知识作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原理,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对所认识的对象,也能间接地产生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换言之,通过意识以及名言的作用,对所认识的对象产生相应的认知结果称为“比量”。比量又可分为“为自比量”和“为他比量”。顾名思义,“为自”即是为自己,通过意识的比知、推测等作用,所达到的对所量所产生的认知结果即为“为自比量”,

7、具有单一性、个体性,“为他”即是为了别人,通过比知、推测以及名言等作用使得他人对所量产生和应的认识即为“为他比量”,具有为他性。非量则是当认知主体在认识对象的时候,认识的结果不正确,故名“非量”。比如“知烟有火”便是一种比量之认知,当人们看见某处有烟升起,则相应判断其附近必有火。但是这未必正确,当今时代舞台上的烟雾效果也很类似于烟气升起,如果这时判断舞台附近有火则与实际并不相符,这种便是非量之认知。三、唯识量论思想下庞德/林纾现象中的译者主体性前文提到,庞德、林纾两人因其译作具有翻译方法和翻译媒介独特、译作影响巨大等共同特点,I

8、I此二人皆不懂原文、译作类似创作的现象在学界被称为“庞德/林纾现象”。庞德、林纾二人的译作类似创作,学界对他们的态度也是褒贬不一。作为“中国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林纾在国内翻译界与文学界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罝。但是,也有学者批评林纾,说他不懂外语,还指责他的译作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