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

ID:8973365

大小:1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13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_第1页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_第2页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_第3页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_第4页
资源描述:

《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祖僧璨大师及其《信心铭》略说冯学成汉传佛教,历来都是由两种力量汇集而成,一是隐修岩穴的高僧,一是弘化尘世的高僧。隐修者实修实证,积聚法财,并源源不断地向弘化者输入智慧和力量,从而使道脉不断,佛法日新。在禅宗史上,三祖之于四祖,龙山之于洞山,大章契如之于清豁、冲煦二禅师等事例不胜枚举。有的则隐显难分,就得看用什么样的尺度了,如元代的高峰原妙,中本明本师徒二人,说隐似显,说显似隐,真有点隐显不二的风貌,总之都给时人乃至后人极大的教益。三祖的隐,隐得很彻底,乃至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和赞宁律师的《宋高僧传》中都无专门的记载。即使从盛唐时北宗净觉禅师所撰的《楞伽师资记》,中唐蜀内保

2、唐宗人所撰的《历代法宝记》和南宗智矩禅师所撰的《宝林传》,直到五代时的《祖堂集》和北宋时的《景德传灯录》,有关三祖的记载仍是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记载最详的《景德传灯录》也仅录有参二祖、接四祖因缘。其事迹也只有「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隋开皇十二年(五九二),三祖传法于四祖后,曾到岭南罗浮山优游二载,再还司空山,于大业二年(六0六)「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既是彻底的隐修高僧,连姓名都不愿示人,要许详考其事不仅白费功夫,而且有违于隐修者的意愿,但隐修本身的崇高,却有无穷的魅力,激励着万千修行者

3、。三祖大师的事迹既不可详考,但其教化则是无穷的,千四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高僧,在三祖留下的《信心铭》中受益,成就圆满了修行的道业。《信心铭》文字浅近,稍通文墨的皆可领会其中意趣而获益,因为它是禅宗的无上心法(这里不谈三祖和《信心铭》的悬案),是指导学人实修实证的心地法门和念头功夫,圆融博大,普被三根,不仅可作禅宗的向上接引,而且亦可作为止观法门的重要修观方法,即使是一般初入佛门的人,若勤加背诵体味,亦可强化其觉照能力。《信心铭》开章即言:「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至道,当然就是大道而非小道。世人都以为大道难、小道易,为什么三祖大师反而说「至道无难」呢?对佛法而

4、言,大道就是真如,就是菩提。而真如、菩提这样的大道、至道,并不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某一具体法门,而是一切法门之母,无上崇高,故曰至道。对修行有经验、有见地的人都知道,修行决非易事,必须遵循信解行证的次第:先具信心,然后明法数义理,再则止观双修、定慧等持,沿着次第禅门和般苦观照的路走下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由十地,经等觉、妙觉方圆满菩提,这是成佛必由之路,经三大阿祗僧劫,历无量的时间因缘方可成就。难啊,成佛难!在成佛的修行途中,八万四千法门中那一个法门又不难呢?显、密各宗内的任何一个法门,要圆满其事皆非易事,其中次第严谨,理事周详,且法财侣地不可或缺。修行既是如此艰辛

5、,三祖大师为什么却说「无难」呢?其中的秘密就在次第法门和至道的差别上。至道是顿教而非渐修的次第法门,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为主体的佛教,是在印度中观、瑜伽二宗基础上发展成为中国独有的「圆顿大教」,天台、华严二宗均以此立教。天台宗从慧文禅师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到智者大师的「十玄门」和「四法界」,无不是同时俱足、一心顿现的禅观实践大法。圆则无所不具,顿则无时空因果次第。这种无上的禅观实践大法,在经论中广有介说,唯没量大人方能相应。台贤二家在印度的三乘教法中将其拈出,作为自己立教的宗旨,与禅宗共同施用,而成为汉传佛教千四百年的核心教法,的确慧眼独照。禅宗也是圆顿大教,更独标「教外

6、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在圆顿的基础上特别突出「顿」。顿与渐在修行中的差别是显而见的,渐则有能所、有净染、有因果、有次第;一切俱足,个个圆成,学人无丝毫可取舍、可建立处,立处皆真,要见直下便见,故曰「至道无难」。既然至道无难,为什么见道者寥若辰星呢?原因就在「拣择」。什么是拣择呢?拣择就是取舍,取舍缘于憎爱,一涉憎爱,便入十二因缘流转门;若断憎爱,便入十二因缘还灭门。禅宗并不停留在三乘教法上,而是随机接引向上,所以三祖大师说:「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明白什么?明白至道。早在百丈禅师时,便以《信心铭》语句接人,到了赵州禅师手中,更是常以《信心铭》中语句接人,赵州老

7、和尚最常用的便是「至道无难」。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在这里,明白是,不明白是呢?真的如《信心铭》所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在这里,是有拣择,还是无拣择呢?要知道,心为万法之源,而作用在当机一念之上。这当机的一念,是一切法的基点,善恶是非凡圣,全是因这一念的差别而有所呈现,正法、正知全赖这一念的正觉而得以建立。若见于此,三祖的「洞然明白」和赵州的「不在明白里」岂有二致。把住这个关口,其他的就迎刀而解了。「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