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料大师祖的触动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

ID:23735917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_第1页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_第2页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_第3页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_第4页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_第5页
资源描述:

《双料大师祖的触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双料大师祖的触动  得知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郑哲敏院士,是我国著名力学专家后,在加州理工学院交流访问的我兴趣盎然,希望进一步了解郑哲敏的相关信息。原来,他竟是我的“双料”大师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学位,随后又师从钱学森先生获得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我现在正跟加州理工学院KaushikBhattacharya教授在机械工程系ThomasLab进行科研训练,也常常到对面的航空系GuggenheimLab上课、听讲座。  加州理工学院占地面积不大(12

2、4英亩,约为50公顷),学生较少(1000余名研究生和900余名本科生),走上半个小时就能把学校“览”个遍。虽然我与郑哲敏院士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时间相距六十余年,但是他曾待过的Guggenheim等实验室在这些年间都没有太大变化。回清华前的一个月,我激动地在网上搜索郑哲敏的相关资料,翻阅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驻足于Thomas和GuggenheimLab的每一寸土地……  思索、感悟他的学习科研历程。  求学路上“要跟大牛”  郑哲敏院士非常“幸运”。  1948年,郑哲敏院士凭借努力,考上国际扶轮社

3、的留美奖学金,钱伟长、李辑祥等介绍他去加州理工学院学力学。一年后,他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又“幸运”6地师从钱学森先生,研究弹性固体中的热应力问题。除了导师钱学森先生经常给他介绍科学方法心得外,郑哲敏还有幸参加各个相关领域大牛的课堂,并直接参与他们的科研项目,比如,他曾与豪斯奈尔做过抗地震方面的工作;与瑞奈研究Benard胞格现象。  加州理工学院是一个容纳“世界级别”、“超级”、“大师”的神奇地方(截至2005年,加州理工学院共有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得32次诺贝尔奖),郑老师有机会聆听冯?卡门、

4、泰勒和冯?诺依曼等大师的报告。耳濡目染和多方实践,使他对“普朗特――冯?卡门――钱学森”为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精髓,有深刻的体会。  由“钱学森――郑哲敏”师徒关系,让我不禁想起学界俗语“要跟大牛”。  古往今来,类似这样的师承关系,且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牛”6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冯?卡门的老师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巨匠普朗特。冯?卡门又将应用力学的思想带入美国,我国的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和周培源等,都曾在冯?卡门门下学习、工作过。当年,钱学森成为冯?卡门的学生后,冯?卡门常常欣喜于

5、钱学森惊人的才华。冯?卡门创建喷气推进研究所(JPL)、二战末期飞往欧洲考察德国真实科学水平、审查德国著名火箭专家等时,都带着钱学森。这些经历为钱学森回国后,发展中国导弹事业提供了帮助。在清华时,郑哲敏由钱伟长先生指导,学习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后又在加州理工成为钱学森的博士生,并在钱学森回国后不久,也辗转回国。钱伟长专门在研究室设立了新专业弹性力学组,由郑哲敏担任组长,研究水坝抗震,后又领导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钱学森回国后,组创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参加了这项工作,并成为该所首批科

6、技人员。他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促进爆炸力学学科的诞生,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  “老老实实”含义深  从清华大学到加州理工学院,并不是“幸运”的馅饼天上掉下,不断地砸在郑哲敏的头上。我感动于郑哲敏的一句话:“就是老老实实做,不知道就再去学。”这种纯粹的科研精神、一往直前的勇气和能耐住寂寞忍受吃苦的决心,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一直不断取得进展。虽然我无缘直接成为郑老的学生,但是不论在清华大学,还是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我同样感悟到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这种朴实无华、自强不息的精

7、神。  在清华大学,我幸运地加入“力学牛人”郑泉水教授的研究组。入组前,我的想法是好好干活,争取尽快发几篇小文章,为保研或出国做准备。后来,郑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彻底改变了当初的想法。他曾“十年磨一剑”研究张量分析,获得了非常杰出的成果,现在,他积极投身微纳米力学、界面力学。每周,他都与我们讨论科研进展,不论多么忙都会亲自指导我们修改论文。为了让一篇论文达到满意效果,他曾与我一起来来回回修改了50多遍,并进一步分析预测未来将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郑哲敏院士曾说过的一句话:“要看得远一

8、点。”搞科研,眼光一定要放远,只做些无关痛痒的工作,只满足于发几篇文章,真的会鼠目寸光,这辈子大概是不会做出太优秀的工作。6  来到加州理工学院,大家平时功课、科研都非常忙,在课上、课下和其他时间,相互之间的讨论非常多。我经常出现作业不会做的情况。这些作业一般是教授亲自出的题,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类似的题目。于是,我开始参加每周的助教答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的情形,惊讶地发现居然有这么多同学都来了。每周的作业都关乎到最后的成绩,助教不会直接公布答案和做法。这样一来,大家积极地讨论,提出种种思路。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