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60420
大小:1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3
《浅谈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把主要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语文能力中,理解了并不代表会用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说:指导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语言运用能力是最彰显语文学科特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准确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应对小学生语言运用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找准能力培养的起点及落脚点,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理解——积累——表
2、达,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会运才是学习过程中的飞跃,理解和运用不是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有很多欠缺。例如在考试和作文中,别字泛滥,成语误用,写作文病句连篇,标点乱用,修辞乱用。低年级学生的写话中连“谁在做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都表述不清;高年级学生表现出文段前后语义连接不上、语义重复累赘等问题。这反映出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有很多欠缺,这和我们的日常教学分不开,所以我们要下大气力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一、积极营造学生语言表达的环境氛
3、围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课堂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学生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积极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语言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环境的密切配合,教师不仅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更是课堂上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创设者,要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鼓励、吸引学生与教师、同伴交流,在交流中学习组织语言,运用语言。教师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这需要教师自己做好以下工作:1.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
4、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在《乡下人家》执教的过程中,一直微笑着面对学生,语言如春风般温暖,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自然表达和说的欲望就要强烈。2.拥有孩子般的童真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和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在这节课中,在学生回答了“西红柿紧紧靠在一起,害羞地涨红了脸”“油菜花们露出了笑脸”的时候给予了大大的
5、表扬。更加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二、把握好课文中的关键点教师要找好课文中的关键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第一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关键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我校一名教师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自己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在《乡下人家》模范课的执教中,能够很好的挖掘到关键点和激发点。在字词教学方面,老师能够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一般的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
6、生能够通过这种清晰而且一目了然的方式再以后字词的运用中,更加好地提醒自己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在课文的执教方面,老师抓住“别有风趣”一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结出了——;秋天到了,——”,引导学生自己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这些语言点的挖掘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点,找到好的语言文字关键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长才会犹如有源之水,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增长。三、增强语言运用训练意识在课堂教学的师生对话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言语行为的
7、“对”与“错”,而对“好”与“劣”常常疏忽,甚至不过问。如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很在意,而对学生话说得好坏,如连贯不连贯、得体不得体、规范与不规范等问题则置若罔闻,甚至为了教学进度而“代言”。这样是语言运用训练的缺失。在课堂上我们最常见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读答”,就是让学生用读课文中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不是把句子找对,至于读得怎么样,很容易忽视;另一种是要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