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

ID:8916308

大小:2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2

上传者:U-5734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1页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2页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3页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4页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初中班级团队式管理模式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教师来源广泛,学生背景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依托核心价值观——“爱”和“学习”引领教师群体发扬团队精神,形成马中独特的校园文化、课堂文化和师生文化。提倡“奉献”、“合作”、“永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强调教师要全心全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对新校的文化整合及学生有效辅导有着事半功倍的效应。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时代的快速变革,学生的个性差异,传统的教育教学过多地强调文化知识的教学,强调“求同”的育人模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身心的和谐发展,造成两极分化,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并且没有真正调动全体任课老师参与管理,造成青年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不少“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校采用以班级组为单位,班主任为核心,心育辅导员为辅助,全体科任教师协同参与,每位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能力提升,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宗旨,最大程度发挥团队每位老师的优点,形成多元合力,达到师生共同成长。二、概念的界定盖兹贝克与史密斯(1991)曾评论过,并非所有的团体都是团队(notallgroupsareteams),两者之间有其差异性。他们指出,团队与团体基本的差异在于团队的队员是对其是否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起承担成败责任,成则分享利益,败则分担责任,而团体则否。再者,团队的最后成果是经由全体团队队员共同贡献心力所完成的,而且这个成果绝非个人可靠单独力量来完成。巴克荷兹等人(Buchholzetal.,1987)则从共同目标(commongoals),责任分享(sharedresponsibilities)及团队成果(outcomes)的观点来区别团队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区别一群人、团体与团队的不同。巴克荷兹等人 (1987)认为,团队是目标导向的,团队队员不仅了解团队的目标,认同团队的目标,并以团队目标做为其行动与决策的中心。除此之外,团队队员共同担负团队成败责任,团队队员视团队目标的达成为团队集体努力的成果,所以团队队员全体认识到团队整体达成的成果必大于个别达成成果的总和(thewholeisgreaterthanthesumoftheparts)。沙勒斯等人(1992)则认为,团队与团体的差别,在于团队的工作完成需要团队队员彼此交换工作讯息与资源和协调工作活动。沙勒斯更进一步强调团队队员的相互依存性是区别团体与团队的主要要素。唯有团队队员具有相互依存性,才能使团队队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去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班级团队式管理采取以班级组为单位,班主任为核心,确定班级整体目标,抓好教师、家长、学生三支队伍,关注班级文化、学生成长档案、班级网站、班级特色的建设,统筹安排班级养成教育、感悟教育、体验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等五大教育的设计与策划,建立班级WPS系统进行充分的信息互通和交流,定期召开班级团队会议,开展教育会诊活动,进行问题归类,建立学辅对象跟踪制度以确保学生的个别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开展因人而异的教育及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班级团队式管理以促进全体学生整体提高为目标导向,构筑发展愿景,并为共同目标一起承担成败责任,旨在研究、探索学科教师团队在学生成长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研究更为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业、思想、生活的分类指导或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辅导,搭建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平台,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即时帮助学生,即真正实现“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在团队协作中实现教师群体同伴互助、经验分享、智慧碰撞,形成有力的抓手,为教师教育教学深入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三、支撑理论(1)初中学生发展心理学▲初中生个性的发展特点: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初中生智力的发展: 伴随着初中生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其智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这种智力进步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在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于初中生各种基本智力因素(如言语、感知觉、记忆、想象及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使得他们能更轻松、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在质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初中生认知结构及思维过程的具体变化上,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等手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精确性及成功率。▲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总之,由于此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使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社会认知的发展: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行为有明显相关。研究者指出:少年的社会知识越多,他们就越可能轻松地应付社会情境,能更好地评价他们的行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后果。他们还能更好地运用计策来解决社会冲突。此外,这些能更有效地应付社会情境的挑战的少年,他们帮助别人、参与社会、与父母和同伴友好相处的意向更为强烈。(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至少有语文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种智能,并同时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各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尊重个体差异是多元智能的核心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包含了整体化、个别化、自主化与多元化的教育意涵,他的理论给我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就能真正地立足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3)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是当代美国管理学家彼得· 圣吉提出的,它可操作性强,易于借鉴,学习型组织即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管理方法。对中学德育管理创新,构建开放式的德育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型组织特别强调三个层次:个人的、团队的、整个组织的。要建立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学习系统,也要强调这三个层次。信息时代,学生的成长与教育是群体教育的结果,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靠个人的智慧是很难完成教育任务的。因此,向他人学习,虚心请教,团结协作,传统的个体思维方式必须打破,群体思维共育下一代是德育工作者现代意识的具体体现。(4)新时期教师职能定位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在变化,教师的职能定位同样要顺应教育发展变化的潮流。教师的角色不再单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生的导师,是一个合作者,是一个研究者及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同时还是学习者,是一个多元化的个体。四、研究原则(一)差异性原则:实施班级团队式管理,首先要研究学情,学会分析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心理学研究,我们把学生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生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他们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这些差异是学生的优势差异,要利用学生的这些特质促进学生个体优势的发展,做到学有专长。(二)主体性原则:班级管理的主要时空在于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谐关系,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选择的机会、拓展教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有效情境,使学生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班级团队式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团队教育的效果才可能有质的提高。(三)激励性原则: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在团队式班级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成功激励是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评价激励是寻找学生成功和进步,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五、研究的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一)实施班级团队式管理,发挥教师团队优势互补的管理优势:班主任是班级的灵魂,必须认真确定好班级总目标;抓好三支队伍;关注班级四大文化的建设,统筹安排班级五大教育的设计与策划,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心育辅导员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每月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及时做好心困生的个案跟踪;学科团队老师是班级的参谋者,通过班级wps共享系统,及时了解学辅对象在校的各方面表现,通过家访、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精确沟通,以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动态,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二)实施班级团队式管理,发挥学生团队能动自主的管理优势,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关注同伴间的互相影响,擅于发现同伴的优点与长处,每位学生认真做好自主自治以及同伴互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增强为学校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三)实施班级团队式管理,发挥家长团队群策群力的管理优势,组建家长义工,家长资源库建设、举办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家校互动,增进亲子沟通,为形成三方形成合力搭建基础。(四)通过班级团队式管理,共筑团队发展愿景,形成集体凝聚力,注重实践层面的探索与尝试,开展理论层面的总结与反思,形成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与评价的校本管理特色。研究内容: (一)建立班级团队式管理相关制度,制定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明确班主任、副班主任、心育辅导员、全体科任老师的职责,促使每位老师都明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制定学生素质发展手册,从学生的习惯养成、性格培养、能力提升、兴趣特长、成绩变化等方面全面科学的进行评价;制定学生值周管理手册,让学生在管理督导他人的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自律。(二)班级团队式管理的实践研究,制定行政值班管理流程,学生自主管理流程,对值班老师、值班学生的责任进行明确分工,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及时进行流程改善。(三)班级团队式管理实践的反馈与评价,注重资料的积累和反馈,班主任接受学生处、学生、家长、团队成员的共同评价,心育辅导员接受班主任、学生处、学生、家长的共同评价,班级团队老师接受班主任、学生、家长及团队成员的互评,在每月、每学期的反馈评价中切实提升团队每位成员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六、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育心理学理论,注重部分地区相关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吸取。(2)个案分析法:在实施班级团队式管理过程中对特定案例进行详细记录与反思,并从中找出有代表性与规律性的操作方式。(3)行动研究法:建立学辅对象WPS系统,相关学辅教师与班级团队老师进行紧密的信息沟通,从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跟踪。(4)经验总结法:对阶段性的尝试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逐步形成相对更成熟的具有实践性与推广性的方案。七、成果形式阶段成果:活动设计方案、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师生成长)、阶段经验总结、班级团队式管理经验总结(论文集)、班级团队ppt展示汇报;班级特色、班级文化展示成果。最终成果:管理制度及流程汇编、案例集、课题结题报告八、研究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1月1.      制订子课题研究方案。2.做好子课题开题的准备工作。实施研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0月1.      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如文章发表或获奖;班级团队ppt展示汇报;班级文化资料的积累。2.      做好每个学期及中期研究的计划、总结工作。3.      做好子课题的结题总结工作。4.      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按要求及时上传。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1.      研究成果归类汇编。2.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3.     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