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84932
大小:61.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0
《创造观-中西哲学会通建设的新视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造观:中西哲学会通建设的新视点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志码:A:1001-862X(2013)01-0071-005 20世纪上半叶,在西学东进的大潮影响下,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创造”的推崇超越了中学与西学的隔阂、激进与保守的对立,成为一个被普遍赞赏和关注的热门观念。[1]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影响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分野被打破了,“创造(创新)”成为了一个全民流行的时尚用语。这两次“创造”热,相同点都是源自西学,不同点则是,前一次着眼点偏重“文化思想”,后一次着眼点偏重“经济实用”,且两者的联系被今人割裂,未能上升到更高的中国哲学层
2、面反思,使创造观主要停留在形而下的实用层面,未能产生深层的形而上变革。创造观在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中的重大作用,被多数人忽略。 近年一些学者已经关注到创造观的哲学价值。高瑞泉将创造上升到价值观念的高度,发表《创造与传统――简论“创造”价值之确立与演进》、《论创造之价值》等论文,并且形成专著《中国现代精神传统》。又如:朱亚宗《尊重创造:价值观的新拓展与现代化的新指针》、刘畅《创造观念的兴起与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李业才《创造观的演进及其意义》、沈建建《创造价值观研究》,等等。但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家熊十力、张岱年、方东美等把创造观融入中国哲学核心范畴、建构中
3、国哲学新理论相比较,我们今天仿佛仍在创造观的边缘徘徊。 当下,我们亟待进一步思考: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创造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在推动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中西会通哲学建设中担当什么角色? 一、从《说文》和《圣经》的创造观说起 无论中国或者西方,“创造”观念都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里仅以《说文解字》和《圣经?旧约全书》开篇为例,简要凝练一下两者创造观念的异同。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本文简称《说文》)一书开篇解释的第一个汉字是“一”,该书对“一”的解读,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韵味: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2] 西方《圣经?旧约全书》(本文简称
4、《圣经》)开篇的第一句是: 起初,神创造天地。[3] 上两书的开篇文字,我们试对其异同做一比较: 1.相似点。第一,《圣经》和《说文》第一句话都含“初”意。这里的初不是一般的初,不是一件事的开始,而是整个天地之初,宇宙开始之初。太始就是大始,最大的开始,一切东西所开始的那个时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宇宙大爆炸发生前后的瞬间。第二,《圣经》“创造天地”和《说文》“造分天地”,有极高的相似性,同指开天辟地的大始造。第三,古人云:“创,始也。”(《广雅?释诂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始造”就是“创造”。这样看来,《圣经》和《说文》的天地(宇宙)论实质上都是创造论。 2.
5、不同点。第一,创造主体的不同。创造主体即到底谁是创造者,谁是第一推动力。在《圣经》看来,启动创造的主体是上帝,或者叫神,最高的神。《说文》采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观点,认为启动创造的不是“神”,而是“道”。一个是有神论,一个是无神论。第二,创造方式的不同。《圣经》的创造者是外在的,神在天地之外创造了万物,是一种外在的创造者,且“神”的创造是“无中生有”,从一无所有的空无中创造出天地和万物。《说文》的创造者是内在的,“道”并不是在天地之外创造万物,是一种内在的创造者,且道的创造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从“混沌一体”演化而成天地和万物,是一种内在的创造。第三,创造观
6、念的不同。《说文》是语言学经典,其观点源自中国传统哲学,而《圣经》是宗教经典,其观点源于西方古代神话。 如果进一步细致比较,可以看到,描述天地诞生,《说文》用的是“造化”,《圣经》用的是“创造”。虽然两者都包含“创造”之意,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圣经》直接用“创造”表达,主动感更强,凸显了创造者的鲜明地位;《说文》用“造化”间接表达,自然感更强,隐匿了“无为”创造者的主动地位。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体系中都藏有“创造”的身影,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不同的影响,所以在以后的文化发展当中创造的观念趋于不同的走向。 二、中西创造观的演进 从历史的角度
7、看,中西创造观都有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比较各自不同的演进历史,对认识中西创造观,会有更深刻的启迪。 1.西方创造观演进 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手册》对早期西方的创造力观这样描述:“学者们都认为早期西方有关创造力的概念是《创世纪》中关于创始的圣经故事。自此有了工匠遵从上帝的意思在地球上造物的理念。波尔斯丁写道,《圣经》是人们意识到自己具有创造能力的里程碑。这说明,通过对造物主及其创始的信仰,人们组成了一个社会,他们通过自己的血缘关系、分享上帝的品质、挚友以及与造物主上帝的自愿关系来肯定自身的创造能力”,“这些关于宗教信仰的假设在随后的12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