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

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

ID:8855603

大小:37.8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9

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_第1页
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_第2页
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_第3页
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_第4页
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_第5页
资源描述:

《袁经文·(上)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上)》,《法音》(CSSCI、中文核心),2012年第7期.唯识学的八识结构及其奥义演绎(上)袁经文博士教授摘要:唯识典籍中,八识的结构扑朔迷离。学界基本形成着以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方法,对唯识学周密的体系作出割裂判教,研释出所谓前后分期性的演变、融合等种种与唯识实义隔阂的不实结论。唯识学的逻辑极为周密严谨,敞开的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够于中演绎出诸多潜在内容;从而,能使唯识学的体系性深邃义理和解释功能得以周全揭显。如果不能驾驭唯识学能够演绎思辨的主旨,唯识学的研究便只会程式化而扼杀着体系

2、中的灵动生机;游离于唯识深义外的学术,也由此不可避免。围绕唯识学的八识,在认识结构上进行义理逻辑演绎,成为唯识研究晋阶的关键一环。关键词:唯识学;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十八界;哲学唯识学作为佛教难治之学,是佛教义理的充分诠显和经教思想的根本依托。唯识学常被学界视为触及和揭示了哲学上有关认识论的诸多范畴和繁富义深的问题学理。唯识学对佛教内涵所具有的囊括性和表述的精致性,成为其最有待认识的重要方面和特征;因为唯识学常被学界误解为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产物,其实,小乘“阿含部”经典就有隐覆而说的唯识义蕴。唯识学也一贯被误认为与中

3、观学系、与如来藏系构成三系格局;实质上,这种三系分立至多只是认识上的权宜,根本而言,唯识学能够涵括中观和如来藏系思想并与之交融而具一体化。佛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便指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藏》第16册,第511页中。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便是唯识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唯识学具有对一切佛法的包容性,这是佛教体系内给出的原则;但这一点,常被学界漠视而忽略,从而导致佛教研究中歧路崎岖不断。本文只探讨唯识学的八识。在唯识典籍中,八识的结构扑朔迷离,

4、几乎没有一部经籍文献给出全面会通的阐释。文献中涉及的八识内容近乎各自支离,即便蒐集所有分散的阐述,也难以得出统合的结论而窥其堂奥。本人发现,唯识学的难度,实质表现在学术研究与经籍实证精神的疏离。所以,学界退而求其次,基本形成着以思想发展史的研究方法,对唯识学周密的体系作出割裂判教,研释出所谓前后分期性的演变、融合等种种与唯识实义隔阂的不实结论。实质上,唯识学的逻辑极为周密严谨,构建或敞开的是一个“自组织”8系统;人们可以根据对唯识基本精神的领会,演绎出唯识学潜在的内容;从而,能使唯识学的体系性深邃义理和解释功能得以周全

5、揭显。但是,如果不能驾驭唯识学能够演绎思辨的主旨,唯识学的研究便只会程式化而扼杀着体系中灵动的生机,始终游离于唯识深义外的学术,也由此不可避免。为改变这一状况,围绕唯识学的八识,在认识结构上进行义理逻辑演绎,便成为唯识研究晋阶的关键一环。经籍在离一、八识的基本内涵八识是指:(

6、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八识的每一识均具见分(认识主体、认识心理)和相分(认识客体、认识对象)两部分。八识被认为是每一众生具有,是使缘起五蕴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躯体,受想行识是精神活动,以此概述众生主体构成的缘起质性。得以存续并实现将世界幻变出来而再予认识的根本因或基本机能。八识被分为以下三类:其一,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和意识,这与现代心理学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识相对应;在唯识中,这六识被统称为第三能变识。其二,第七识,即末那

7、识,被称为第二能变识,末那是梵文Manas的音译,含义为“意”或“思量”。末那识在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诸种哲学思想中是陌生和疏离的。心理学中的潜意识虽可归为末那识,但潜意识并不能就此反映末那识,因为末那识还有此外诸多内容。其三,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被称为第一能变识,阿赖耶是梵文Alaya的音译,含义为“藏”,阿赖耶识即是藏识义。本文认为,凡是哲学中不断在提点着却又在规避其来源或无法自圆其说其来源的先验性或原初给予性等等,与唯识学认为的对个人现行有影响作用的、谓之为个人历史和往世积淀的潜在势能,二者之间具有近同性;唯识中的这

8、些潜在势能或信息便被认为是依存储藏于阿赖耶识。八识被界定为三类“能变识”,透显出唯识学将万事万物等现实境尘通约为由八识变现而幻有的“境不离识”、“境随识转”和“万法唯识”的唯识思想。二、六识产生的机理和内涵在三类“能变识”中,若围绕前六识的产生机理进行挖掘,便可将八识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梳理出来。佛教认为,六根、六境和六识,合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