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82332
大小:1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02
《2013华师大版第1册第3课《古代印度》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知道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概况,“吠陀时代”,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及特点,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佛教产生及其传播。理解种姓制度的特征及其对印度社会的影响,佛教产生和迅速发展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2.通过阅读、分析《摩诃婆罗多》片段,学习从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对种姓制度对印度影响的分析,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3.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姓制度。难点:种姓制度对
2、印度文明的影响。说明:种姓制度作为贯串全课的线索,与其它内容相互联系,故为重点;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其对印度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为难点。【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从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导入。(最近翻拍的四大名著热播,其中《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西天在哪里?唐僧要去取什么经?为何要去取经?师徒四人取经成功后所获封号有何含义?)讲授新课:一、吠陀时代1、观察地图,了解古代印度的得名、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设问:现代人是通过哪些途径来
3、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考古资料、吠陀文献、史诗文学)2、考古中的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摩亨佐·达罗遗址和哈拉帕遗址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由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鼻子扁平的土著达罗毗陀人创造。关于他们的情况,我们只能通过现在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来了解一二。公元前2500年左右,已出现规模较大的城市,最著名的是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能制造青铜器、用十进位制计数,历法是30天为1月。当时的文字主要保存在印章、陶器、金属器皿上,但文字已经失传,目前尚未释读成功,所以早期文明衰落的原因,至今不明。此后
4、,印度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吠陀时代。3、吠陀时代(1)吠陀文献(历史文献)中的吠陀时代前14世纪,一批身材高大自称“雅利安人”的白人部落从西北山口侵入印度河领域。经过多年征战,雅利安人不断征服,基本扩张到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得益于大河流域灌溉之利,农业生产也逐渐成为雅利安人的主要经济活动。而大型水利工程以及不断对外征战的需要也促使了公共权力机构的扩大和完善。到了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人所建立的国家从印度河流域扩张到了恒河流域,并出现了二十余个国家。(2)史诗文学中的吠陀时代阅读教材,了解《摩诃婆罗多
5、》和《罗摩衍那》的内容和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这两部史诗文学来了解吠陀时代的社会情况:《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状况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阅读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种姓制度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征服土著的过程中,其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雅利安人氏族制度解体,出现了等级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介绍种姓的划分,熟悉四等级的成员和权利,指出等级之外,还有旃荼罗即“贱民”。解读史料,理解种姓制度的特征。指出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即是除婆罗门之外的各种
6、姓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种姓制度的反应。(佛教即是意识形态领域内反对种姓制度的产物。)三、佛教的创立和发展介绍“佛”的含义,讲述悉达多有感于当时的印度社会,而修行悟道创教的传说故事。介绍佛教的教义(四谛说、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和经典(以唐三藏法号来强化记忆)。有欲望便会付诸行动,就会造业(违反佛教戒律的想法、语言、行为),就难逃生死轮回之苦。所以只有消灭欲望,才能根绝苦因,从而达到佛教的理想境界——涅槃(教徒想想出的不生不灭、圆满寂静、永远超脱因果轮回的神秘境界)。(解释佛教“四谛”的基本原理。着重说
7、明佛教的源头应当是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觉得苦。而苦的原因,应当是种姓制度的不平等带来的。佛教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种苦,也把解决这种苦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但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人自身无尽的欲望。而消灭苦的方法也不是取消种姓制度的不平等,而是通过修行,消灭自己的欲望,从而达到涅磐静寂的状态。从这点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佛教直面社会现实反对种姓制度,并在教内实行平等对待,从而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信徒;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佛教用以解脱的方法并不是改变社会的不平等,而是让人们改变自己来适应。又通过转世的理论来解释为何恶人
8、也有善终的现象。从而又得到了统治者的欢迎。之后印度曾出现阿育王皈依佛教,并竭力传播的情况。)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佛教创立的背景,抓住反对等级制度这一核心,这体现了文明的进步!通过地图了解佛教传播的概况,结合史料分析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早期佛教倡导宗教领域内的“众生平等”,因此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得到受婆罗门教排斥的首陀罗和贱民的拥护,传播迅速;阿育王大力推崇佛教;佛教教义“四谛”中所包含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对饱受艰难的民众具有心灵慰籍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