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识缘起论思想

论唯识缘起论思想

ID:8550312

大小:111.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4-01

论唯识缘起论思想_第1页
论唯识缘起论思想_第2页
论唯识缘起论思想_第3页
论唯识缘起论思想_第4页
论唯识缘起论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唯识缘起论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唯识缘起论思想——以瑜伽行派的有为依唯识学为主0511301胡磊指导教师:吴学国副教授摘要:瑜伽行派作为印度大乘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创建了印度哲学史上最丰富系统的关于意识或精神现象的学说体系——唯识学。唯识学不仅具有繁复的概念施设和严密的逻辑建构,而且历史跨度大、支流众多,但以阿赖耶识为根本所依的有为依唯识学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为避免泛泛而论,本文所要讨论的唯识缘起论思想即以有为依为主。缘起思想是一切佛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本文首先回顾了佛学发展史上几个重要流派的缘起论思想的变迁,然后通过对唯识无境、八识、四缘、种子、现行等概念的分析,系统地阐

2、释了以阿赖耶识缘起为主要内容的唯识缘起论思想体系以及唯识学对缘起论的批判与继承、创新与重构。关键词:唯识学缘起论种子阿赖耶识缘起一、佛教缘起理论的变迁缘起理论是佛教思想区别于其它教派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佛学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自创立之日起就一直视缘起理论为其思想核心和理论基石,后来大、小乘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对缘起理论有所继承和发展,对缘起理论的不同理解也是佛教各宗派形成的主要原因。“佛学的根本思想,就在于正确地说明因果现象,即说明所谓缘起的道理。”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12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杂阿含经》云:“此

3、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大正藏第02册NO.0099杂阿含经这句话是对佛教缘起理论总的概括,佛陀亦常说懂得了缘起也就懂得了“法”,把缘起论作为其学说的最高原理,“三法印”、“四圣谛”24等理论都是在缘起论的基础上阐发出来的。缘起理论通过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反思来说明世间万物的因果联系性,认为世俗世界的万象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时刻处于不断的迁流变化之中,没有不变的自性。在佛教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缘起理论以向众生说明“诸法实相”为人们指出彻底解脱之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始佛教的十二缘起与业感缘起理论、说一切的部的实有缘起理论和大乘

4、空宗的实相缘起理论。1、原始佛教的十二缘起与业感缘起原始佛教产生于佛陀对人生现象的观察和感悟,因而其缘起理论也侧重于对人生的关注。当时解释人生现象的学说有两种:“一是婆罗门,认为人由梵天而来,是神我的转化,谓之‘转变说’;一是六师,认为人是许多元素凑合的,谓之‘积聚说’。释伽反对上述两派,主张‘缘起说’,以为世界现象都是因果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9这里的缘起说就是指十二因缘和业感缘起,佛教关注人生、了悟人生,他要通过十二因缘理论和业感缘起理论来说明人生现象。相传佛陀初传法时

5、先讲“八正道”,批评苦行者和其它学派的主张,提出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然后讲四谛(苦、集、灭、道),认为人生的全部不过染(苦、集)净(灭、道)两个方面,四谛以苦谛为根本,苦谛后来又发展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死,这说明了人由生到死轮回不已的过程。后人把十二因缘同生死转回说联系起来就有了小乘的三世二重因果说——“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三

6、世,“二重因果”即由过去二因(无明、行)产生现世五果(识、名色、六处、触、受)又由现世三因(爱、取、有)产生来世二果(生、死);大乘的两世一重因果说——过去世(因)产生现在世(果)或者现在世(因)产生未来世(果)。人生是无常无我的,众生由于无明而不能开悟佛法,偏偏要追求“常”执着于“我”,所以人生都是痛苦的。24痛苦是人们先前所作所为的必然结果,这是业力在起作用。由于众生造业各别所以受到的果报也各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作自受,只是果报的时间有所不同,有的前世造业现世受果,有的前世造业后世受果,也有现世造现世受果的,称为现世报。这就是所谓的

7、业感缘起,众生在无明的情况下的所作所为是一切痛苦的总根源。十二因缘和业感缘起虽然都以“无明”理论为其核心,但是这种学说仍然有其内在的矛盾。例如,肯定业力的存在是为解决世间现象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而业力说又必须与轮回说相结合,但佛法讲“人无我、法无我”,人由五蕴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假有,已经否认了作为轮回的主体的“我”的存在,那么是什么在造业,又是什么在受果报?没有了轮回的主体,轮回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者,这种理论重在说明人生现象,却不能很好地解释人生现象以处的其他现象,因而没有普遍适应性,也有违佛法的根本宗旨。由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他的继

8、承者后来就渐渐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了,其中以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空宗提出的缘起理论最为典型。2、说一切有部的实有缘起说一切有部亦称一切有部,源出于上座部,是部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