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40182

大小:3.28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虹口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虹口高中历史试卷1.世界文明进程下面四组地图展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仔细阅读地图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组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1)选择以下正确的古代文明填空:①新埃及王国②古代希腊③罗马帝国④古代印度⑤亚述帝国⑥波斯帝国⑦古代埃及⑧阿拉伯帝国⑨古巴比伦例如:F(⑤)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G________H________I________(2)时间配对①15—16世纪②公元前6世纪——公元13世纪③公元前3千纪——公元前2世纪④公元前1千纪——公元前7世纪 例如:第二组(④)第一组(________)第三组(________)第四组(________)材料二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此可见,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卡·马克思和弗·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3)根据材料二,从唯物史观视角归纳文明扩展的根本原因。材料三亚欧大陆以培育小麦为主的农耕中心,最先出现在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后向东西扩展,远及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随着阶级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成统一王国以及疆域更加辽阔的帝国。……也就是古代农耕地区闭塞状态突破面的逐步扩大。……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发生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航路的开辟。——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地图所展示世界文明扩展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答案】(1)⑨⑦④②①⑥③⑧(2)③②①(3)生产力的发展;经济(4)答案1: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的特征。农耕文明区的优势条件使其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逐渐出现地跨亚非两洲的文明(或写出扩展的意思即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的兴起。文明之间的交往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答案2:(原因和趋势如果分开写,也可以)趋势: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的特征;之后逐渐出现地跨亚非两洲的文明(或写出扩展的意思即可);随着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兴起;新航路开辟后各个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原因: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农耕文明区的优势条件使其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⑨古巴比伦、B⑦古代埃及、C④古代印度 、D_②古代希腊、E①新埃及王国、G⑥波斯帝国、H③罗马帝国、I⑧阿拉伯帝国。(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公元前3千纪——公元前2世纪、②公元前6世纪——公元13世纪、①15—16世纪(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扩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4)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的特征;之后逐渐出现地跨亚非两洲的文明(或写出扩展的意思即可);随着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兴起;新航路开辟后各个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农耕文明区的优势条件使其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2.泉州记忆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承载了“大航海时代”以前人类航海活动的历史记忆,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1)某小组对泉州历史产生了兴趣,梳理了下列泉州历史年表(部分),请将内容补充完整。材料一泉州历史年表(部分)朝代泉州历史概况唐唐朝中后期后,受①影响,原本东西方交往通道——②受阻。泉州开始发展为中国南方重要港口,勾连传统印度洋贸易。宋1087年,在泉州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③,当时主要出口的商品有④等。大量藩客开始定居在泉州,形成了独特的藩客社群。元海外贸易达到全盛,进出口商品多达百种。1352年,泉州城扩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等都逐渐定居在泉州城中。明明成祖在位期间的“⑤”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顶峰,最终于泉州归来上岸。而后,由于明朝颁布的⑥政策,泉州海外贸易受到限制。清经历了几禁几弛的过程,最终在1842年《⑦》签订后,沦为厦门港附属港口,走向没落。材料二某小组收集的部分史料情况表 史料名称史料内容摘要在泉州发现的艾哈玛德墓碑(1292年)这是一位穆斯林,该墓碑上介绍了其家族历史,并提到“葬于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宋会要》其中提及宋高宗时期泉州港口税收增加了五倍。材料三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每一个商人,必须付自己投资的总额百分之十的税收,所以君主从这个地方获得了巨额的收入。……这个地区居民崇信佛教。——《马可·波罗游记》(节选)(2)该小组搜集了两则史料,这些史料能否论证《马可·波罗游记》(节选)中的描述?请具体说明理由。材料四泉州系列遗产遗址(部分)(3)为了更了解泉州,该小组寻访了泉州申遗的部分遗址,根据以上四则材料及结合所学,归纳出宋元时期泉州港口繁荣发展的几大要素。该小组发现泉州在2018年也有申遗,但最终未能成功列入。小组成员对比了两次申报报告,发现本次遗产区面积是上次申报的五倍之多,且都已经有了相应的保护规划。材料五“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通过其遗产点突出阐释了这一地区的地域一体化结构以及……,使其在10-14世纪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阶段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商贸中心和关键节点。该遗产展示了泉州对东亚、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评估报告(节选)(2021年)(4)综合上述几则材料和所学,谈谈本次泉州申遗为何能成功。【答案】(1) ①战乱(安史之乱/地方藩镇割据)②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③市舶司④丝绸/瓷器/茶叶/纸张(言之有理即可)⑤郑和下西洋⑥海禁⑦南京条约(2)不完全能。墓碑上记载的文字可以证明在元朝时泉州被称为刺桐。但该墓主人是一位穆斯林,即信仰伊斯兰教,说明当时存在非崇信佛教的情况,而《宋会要》中记载的税收情况虽然能够说明南宋时期泉州港口的外贸繁荣,但无法作为研究元朝时期泉州港口情况的直接证据。此外,还需要了解元朝时期其他地区的港口情况方能证明泉州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3)机构保障/制度保障(设置了诸如市舶司等管理机构);多元社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交融;城市结构布局完整;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大量远销海外的商品,如瓷器/手工业发达);交通网络发达(水陆交通系统完善方便快速运输)。(以上五点答出任意四点即可)(4)泉州申遗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泉州系列遗产的完整性/整体性/一体化,也得益于国家出台的相关立法/规划保护。泉州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谐共处的历史,也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后,受战乱影响,原本东西方交往通道——丝绸之路受阻。泉州开始发展为中国南方重要港口,勾连传统印度洋贸易。1087年,在泉州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主要出口的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纸张等。大量藩客开始定居在泉州,形成了独特的藩客社群。明成祖在位期间的“郑和下西洋”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顶峰,最终于泉州归来上岸。而后,由于明朝颁布的海禁政策,泉州海外贸易受到限制。经历了几禁几弛的过程,最终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沦为厦门港附属港口,走向没落。(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完全能。墓碑上记载的文字可以证明在元朝时泉州被称为刺桐。但该墓主人是一位穆斯林,即信仰伊斯兰教,说明当时存在非崇信佛教的情况,而《宋会要》中记载的税收情况虽然能够说明南宋时期泉州港口的外贸繁荣,但无法作为研究元朝时期泉州港口情况的直接证据。此外,还需要了解元朝时期其他地区的港口情况方能证明泉州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3)因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构保障/制度保障(设置了诸如市舶司等管理机构);多元社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交融;城市结构布局完整;生产基地(能够生产大量远销海外的商品,如瓷器/手工业发达);交通网络发达(水陆交通系统完善方便快速运输)。(4)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泉州申遗成功一方面得益于泉州系列遗产的完整性/整体性/一体化,也得益于国家出台的相关立法/规划保护。泉州作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谐共处的历史,也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3.短暂的20世纪下面的材料选自美国历史学家约翰·卢卡克斯写于1991年,也就是苏联解体之前的作品,他认为1989年在西方发生了分水岭式的事件,导致了20世纪的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 “20世纪……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它的两个主要事件是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如同两座矗立的山峰,主导着这一风景。苏联革命、原子弹、殖民帝国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的建立、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洲和德国的分化——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两次大战的结果,我们就是在这样的阴影下生活看,直到现在。……人们几乎不知道“世纪”这个词。《牛津英语辞典》中指出,这个词的现代用法在英语中出现于1626年。在这之前,该词表示罗马的军事百人团;此后,它开始拥有了另外的含义,即100年。它标志着我们现代历史意识的开始。我们知道20世纪结束了……主要是因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果的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已经渐渐消失,苏联已经退出了东欧,德国已经重新统一。在欧洲之外,甚至朝鲜和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以及尼加拉瓜等政治危机,都直接和间接与这种对抗有关。……”(1)作者认为“20世纪开始和结束”这两个关键年份中,“结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东欧剧变”。那么“开始”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2)作者划分世纪的标准和传统划分世纪的标准有何不同?(3)作者提出“20世纪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该观点的合理之处在哪里?(4)作者提出“20世纪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该观点不合理之处在哪里?【答案】(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2)强调世界影响性的重大事件(意思相同即可)传统以100年为标准(3)①从1914年到1989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影响到了当今社会。②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导致了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协调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但是也留下了诸多的矛盾。④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华体系瓦解。战后雅尔塔体系创造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冷战爆发,两级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给世界带来动荡。⑤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的统一,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走向多极化。⑥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⑦战后科技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些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以上写出三点)(4)第一,作者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视角,强调了发生在西方的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作者忽视了亚非拉人民为瓦解殖民体系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斗争和成果。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万隆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展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也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 第二,作者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视角,片面强调了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忽略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盟的建立,中国的崛起,世界开始步入多极化。第三,以100年划分世纪也有合理性。“世纪”一词含义转变为100年,意味着人们具有了现代历史意识。【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2)不同:依据材料“牛津英语辞典》中指出,这个词的现代用法在英语中出现于1626年。在这之前,该词表示罗马的军事百人团;此后,它开始拥有了另外的含义,即100年。它标志着我们现代历史意识的开始。”,得出强调世界影响性的重大事件,传统以100年为标准。(3)合理之处:依据材料“它的两个主要事件是两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如同两座矗立的山峰,主导着这一风景。苏联革命、原子弹、殖民帝国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的建立、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洲和德国的分化——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两次大战的结果,我们就是在这样的阴影下生活看,直到现在”,得出①从1914年到1989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影响到了当今社会。②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导致了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协调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利益。但是也留下了诸多的矛盾等等。(4)不合理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一,作者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视角,强调了发生在西方的历史事件对世界的影响。作者忽视了亚非拉人民为瓦解殖民体系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斗争和成果。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万隆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展开,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也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第二,作者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视角,片面强调了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忽略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进程。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盟的建立,中国的崛起,世界开始步入多极化。4.教科书革命110年前中华书局在上海宣告成立。中华书局以“教科书革命”为口号出版了若干种类型的教科书,几乎独占了当时的中小学教科书市场。材料一 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中华书局宣言书》(1912年1月)材料二 中华书局出版的部分教科书内容一览表教科书名称部分篇目 《中华国文教科书》(1912年)《平等》《政体》《汽机》《大总统》《宪法》《隧道》《商鞅》《邮政》《显微镜》《华盛顿》《哥伦布》《国会》《赵武灵王》《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1913年)《国势》《文明国之战例》《俄土战记叙》(1915年开始每册后附有四课白话文课文)《中华女子教科书》(1915年)《修身》《祛迷信》《刺绣》《女工》《自立》《良妻》《国文》《算术》《缠足之害》《新式国文教科书》(1919年)《日本》《国耻》《明国耻》(修身篇目69篇,理科49篇,历史31篇,知识30篇,实业27篇,地理14篇)材料三 苟非万不得已,文明各国不忍轻言战也。近世制造进步、武备修明,岂曰糜烂其民而战之哉?……当稽国际公法,凡两国失和,其先必以双方之意见提出条件,互相磋商以求解决。迨磋商无效,势将决裂,而中立之友邦,尚可征集两国所争之点,曲于调停,或付诸万国和平会,公平判断。——《文明国之战例》摘自《新编中华国文教科书(高小·第6册)》(1913年)(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书局宣言书》诞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1912年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篇目说明当时学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哪些方面?(3)《文明国之战例》的书写体现了近代国际交往中的什么原则?(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革命”的看法。【答案】(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但民族危机依旧没有解决/民智未开/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政治层面(介绍共和政体、宪法等)经济层面(介绍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等内容);历史人物层面(介绍中国古代改革人物、西方重要历史人物)(3)通过谈判协商和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4)参考论点1:教科书革命是辛亥革命引起文化变革、教育转型的直接产物。一方面与传统专制王朝下的教科书决裂,同时也回应了新生共和政权的政治诉求,以启蒙国民救亡图存为己任,试图借助教科书这一载体向中国各个社会阶层辐射,传递现代社会的种种思想,以此塑造现代国民意识,区别于传统的臣民教育,建构了民国社会的文化基层。 参考论点2:教科书革命一方面有着对于现代性的启蒙诉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于部分中华文化的继承。民初对传统文化的容纳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接受,而是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比照下进行了扬弃。而教科书革命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新旧杂陈恰恰也是社会转型延续的强有力方式。【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得出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但民族危机仍然存在,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依据材料,“《政体》、《大总统》、《宪法》”,介绍政治制度和宪法,这属于政治层面;“《汽机》《隧道》《显微镜》”介绍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科技发明,这属于经济层面;“《华盛顿》《哥伦布》《赵武灵王》”,介绍中国古代改革人物、西方重要历史人物,这属于历史人物层面。(3)原则:依据材料“稽国际公法,凡两国失和,其先必以双方之意见提出条件,互相磋商以求解决”,得出通过谈判协商和召开国际会议解决争端。(4)看法: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结合时代的时代特征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民国建立、西学东渐等,全面分析教科书革命与社会转型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可以阐述为教科书革命是辛亥革命引起的文化变革、教育转型的直接产物。一方面与传统专制王朝下的教科书决裂,同时也回应了新生共和政权的政治诉求,以启蒙国民救亡图存为己任,试图借助教科书这一载体向中国各个社会阶层辐射,传递现代社会的种种思想,以此塑造现代国民意识,区别于传统的臣民教育,建构了民国社会的文化基层;教科书革命一方面有着对于现代性的启蒙诉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于部分中华文化的继承。民初对传统文化的容纳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接受,而是在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比照下进行了扬弃。而教科书革命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新旧杂陈恰恰也是社会转型延续的强有力方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