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9279
大小:3.70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4-09-04
《江苏省淮安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淮安市2022届高三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卡)收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卡)上。3.请认真核对答题纸(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正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纸(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纸(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管子•牧民》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A.重视以人为本B.推崇天下为公C.追求家国情怀D.主张和而不同【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旨认为国家治理关键在民心,要顺民心,要富民,这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A项正确;天下为公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家国情怀、和而不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2.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谕”,其内容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些措施旨在A.完善国家法制建设B.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体制C.强化封建君主专制D.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品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在明‘六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都涉及伦理教化,从而通过对民众进行教化而促进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D项正确;这些措施涉及的都是伦理教化,和法制建设、规范……等级体制以及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3.至两宋时,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使商税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维持庞大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这表明两宋时期A.政府重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商业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C.商税制度完善利于缓解统治危机D.政府垄断商业局面被打破【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两宋时期国家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民营商业缴纳的商税为维持两宋统治提供了巨额费用,说明商税制度完善利于缓解统治危机,C项正确;北宋时期没有实行重商政策,排除A项;北宋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商业没有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两宋时期国家从法律层面上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说明民营商业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政府垄断商业的局面造就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C项。4.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内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说明明朝的内阁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D项;内阁的设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排除C项。故选A项。5.下表为1866—1895年全国各区域进口机纱输入量。该表说明(单位:关担)东北华南华北华东西南华中1866-1875年25802391102055206017151876-1885年76401521622195511510576131011251886-1895年71129345159551792617600017851349934722 A.洋纱首先入侵华南地区B.洋纱扩张基本呈现沿海到内地的趋势C.洋务运动抵制洋纱扩张D.甲午战争前后洋纱完全占据中国市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66—1895年全国各区域进口机纱输入量不断增加,从地区来看,洋纱扩张基本呈现沿海到内地的趋势,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1866-1875年,华南地区进口机纱输入量最多,但不能代表洋纱首先入侵华南地区,排除A项;1866—1895年全国各区域进口机纱输入量不断增加,未体现洋务运动抵制洋纱扩张,排除C项;“完全占据”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6.以往很多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一词是孙中山于1920年最早提出来的。而据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奇生的考证,在1919年12月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已多次提及“新文化运动”。这说明A.新的方法使历史研究趋向精密化B.历史研究需综合多方材料论证C.新史料的运用推动历史研究发展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通过新史料的考证,得出“新文化运动”最早在1919年就已提出,这说明新史料的运用推动历史研究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综合多方材料论证的研究方法,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7.民国二十七年《文汇报》报道某次战役:日军向枣庄总溃退,坂垣、矶谷两师团主力遭歼灭,为开战以来日军最重大之损失。这次战役A.迟滞日军占领南京B.未扭转正面战场颓势C.以交通破袭为特点D.成为了国共合作典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日军向枣庄总溃退,坂垣、矶谷两师团主力遭歼灭,为开战以来日军最重大之损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战役应该是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抗战爆发以来取得的最大规模的胜利,但却没有能够扭转正面战场的颓势,B项正确;迟滞日军占领南京的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以交通破袭为特点的是百团大战,排除C项;成为国共合作典范的是平型关大捷,排除D项。故选B项。8.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国军,这一计划符合中国共产党“歼敌于长江以北”之指导思想,随即得到批准。与该计划相关的军事行动是 A.B.C.D.【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8年9月下旬”“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提议,希望乘胜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国军”“歼敌于长江以北”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该计划相关的军事行动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开始,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该计划相关的军事行动是淮海战役,ABC项地图内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9.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通过了如下原则,该会议二、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三、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九、促进相互利益和合作A.旨在为中国建设创造有利周边环境B.体现了“团结、友谊、合作”精神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D.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这次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体现了“团结、友谊、合作”的精神,B项正确;为中国建设创造有利周边环境,不是亚非会议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建设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陈云在中共八大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这表明中国A.全面突破“斯大林模式”B.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D.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等信息可知,中共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中都体现了个体和市场的作用,说明中国肯定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C项正确;“全面突破”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此时我国尚未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主要是强调以国营和集体经营为主,并不是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11.1990年中国政府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1993年,国务院决定对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同年还决定开放西安等11 个内陆省会城市,把沿边省份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和石家庄作为开放城市。这表明中国A.形成立体化开放格局B.全面融入世界经济C.实施“走出去”战略D.坚持对外开放路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这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路线,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属于立体化开放格局,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融入世界经济、“走出去”战略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2.1521年4月18日,当教廷派代表问马丁·路德是否收回《九十五条论纲》时,马丁·路德说:“我在《圣经》的条文和清醒的理智中都没找到能说服我的证据。因为我既不相信教皇也不相信宗教会议。”由此可见,马丁·路德A.推崇天主教会统治B.主张王权高于教权C.否定罗马教廷权威D.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我既不相信教皇也不相信宗教会议”可知马丁·路德提出不相信教皇和宗教会议,这明显是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C项正确;马丁·路德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而不是推崇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A项;主张王权高于教权和揭开宗教改革序幕的说法都无法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13.下图是某位画家创作的《睡莲》,作品让观者直接看向水面,水面有花叶,有天光云影。即便在一战的隆隆炮声中,画家内心充满惊惧与忧伤,他仍旧坚定地将情绪尽情传达到那些花草树木上。他的创作风格应属于A.浪漫主义B.印象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作品让观者直接看向水面,水面有花叶,有天光云影”可知该作品侧重于表现光与影的变幻,以此来表达和传递情绪,因此应该是印象画派的画作,B项正确;注重光影特点的是印象画派的特点,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4.1947年7月,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的漫画《noseleft》(下图)中,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被化身为一名女教师,手持一把黑色大伞,努力抵挡美国热狗摊飘来的阵阵香气。然而“卫星国”学校的学生们却无法抵挡住热狗的香气诱惑,一个个跟着香气向右看热狗。莫洛托夫一脸严肃,大声呵斥“鼻子向左转”。“鼻子向左转”导致A.世界经济分割两个市场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C.马歇尔计划无法正常实施D.欧洲国家政治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漫画内容可知,苏联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抵制来自美国的“香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是组建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对抗,从而将世界经济分割为两个市场,A项正确;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组建,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得到了正常实施,排除C项;欧洲国家政治分裂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5.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这是共和党人在民主党执政20年后首次入主白宫。艾森豪威尔希望美国回到共和党老路上去,主张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材料表明艾森豪威尔A.希望顺应潮流调整政策B.赞同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C.认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D.提倡建立公平的福利国家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主张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可知艾森豪威尔主张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他是赞同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B项正确;“顺应潮流”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艾森豪威尔是认同自由放任政策,而非认同国家干预,排除C项;艾森豪威尔是赞同自由放任,没有说明他提倡建立福利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16.世贸组织规定,成员方不得随意制订关税政策,非关税措施的制订也要遵循相关规定,各成员方采取的技术标准和措施要顾及世贸组织有关协定并要有透明度。这表明世贸组织客观上A.维护了公平公正的规则B.破坏了民族国家部分主权C.消除了各国的贸易壁垒D.提高了各成员国生活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世贸组织制定了国际贸易间的部分规定和标准,对各个主权国家进行了一定的约束,由此可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客观上是破坏了民族国家的部分主权,B项正确;维护公平公正的规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观要求,而非客观上的,排除A项;“消除了”和“提高了”的说法都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20题各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以来,人口增加,钢铁工业、造船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圈地和沼泽地排水造田的破坏,森林大量减少,英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使以薪柴为主的传统能源供应链断裂。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认为烧煤是新的时尚,开创了把煤送进威斯敏斯特的先例,并鼓励伦敦西区的富人使用煤。英国拥有蕴藏丰富、便于开采的煤炭资源也是其率先完成主体能源转型的特殊性条件。到17世纪中期,不仅在伦敦,而且其市镇和乡村,煤炭作为生活用燃料已经比较普及了。由于采用了焦炭炼铁法、蒸汽鼓风法、搅炼法等新技术,冶金业第一个迈入全新的阶段。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促进了能源替代,把一个以木柴和水利为基础的英国,变成了以煤炭和铁为基础的英国。——摘编自邱建群《生态危机与能源转换》材料二煤炭开发促进了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引发以纺织技术、矿冶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为突破的产业革命。到1815 年,大的煤业公司开始由职业经理人管理,技术得到改进。煤气灯的使用照亮了人类的漫漫长夜。农家翻造、扩大房舍,改善设施……炉灶经过改装以便烧煤。海军在战争年代紧抓对煤船的控制,帮助英国树立对海洋的统治,打败了诸如法国和西班牙这样的大陆对手。煤炭的运输把英国引向大海,英国从一个小农业国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工商业大国。……煤炭也是破坏人类文明的罪臣,伦敦周围庭院中的水果树不结果子,连树叶也纷纷凋零。生长发育中的孩子大约一半活不到2岁就夭折了。——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1)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以来英国能源转换的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能源转换的影响。综合两则材料指出英国能源转换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启示。【答案】(1)特点:生态危机引发;政府引导;利用资源优势;从生活领域到生产领域;与技术进步协同;从有机能源到矿物能源。(2)影响:推动工业革命;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英国海军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破坏生态环境,危害身体健康。启示:加强政府引导,依据国情,制定合理策略;居安思危,化危机先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圈地和沼泽地排水造田的破坏,森林大量减少,英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使以薪柴为主的传统能源供应链断裂。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认为烧煤是新的时尚,开创了把煤送进威斯敏斯特的先例”得出生态危机引发;政府引导;根据英国拥有蕴藏丰富、便于开采的煤炭资源也是其率先完成主体能源转型的特殊性条件“得出”利用资源优势;根据“煤炭作为生活用燃料已经比较普及了。由于采用了焦炭炼铁法、蒸汽鼓风法、搅炼法等新技术,冶金业第一个迈入全新的阶段。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进一步促进了能源替代,把一个以木柴和水利为基础的英国,变成了以煤炭和铁为基础的英国”得出从生活领域到生产领域;与技术进步协同;从有机能源到矿物能源。(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英国的能源转换起到了推动工业革命;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促进英国海军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但煤炭的大量使用也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了民众身体健康。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加强政府引导,依据国情,制定合理策略;居安思危,化危机为先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言之有理即可。18.小家书折射大时代,品读以下家书,回答问题。家书中的历史与情怀材料一 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摘自聂荣臻写给父母的信(1922年)材料二萍舟吾兄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二十)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谢晋元(1937年)材料三你信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保证……又谈到土地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你这话说得很对,增加生产,多打粮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才是长远幸福生活的美满社会……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来成都看看。——摘自李振华写给父母的信(1955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家书中的历史与情怀加以说明。【答案】聂荣臻家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信中信息反映了《二十一条》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状。聂荣臻出国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封信充满了忧国忧民、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谢晋元家书写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信中记述了全民族抗战开始,正面战场国民党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国民党将士英勇抗战重创日军的史实。表达了作者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李振华家书写于1955年过渡时期。信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革命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反映了作者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乐观精神和奋斗精神。【解析】 【详解】说明:依据材料“聂荣臻写给父母的信(1922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聂荣臻家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依据材料“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农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并结合所学可知,信中信息反映了《二十一条》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状。聂荣臻出国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封信充满了忧国忧民、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依据材料“谢晋元(1937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谢晋元家书写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依据材料“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可知,信中记述了全民族抗战开始,正面战场国民党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国民党将士英勇抗战重创日军的史实。表达了作者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依据材料“李振华写给父母的信(195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李振华家书写于1955年过渡时期。依据材料“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保证……又谈到土地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你这话说得很对,增加生产,多打粮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才是长远幸福生活的美满社会……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来成都看看”并结合所学可知,信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革命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反映了作者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乐观精神和奋斗精神。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康有为在1898年1月向光绪帝呈递了《上清帝第六书》、《俄罗斯彼得变政记并序》,希望皇帝能以俄国为师,进行欧化改革。首先,在欧洲强国雄霸各大洲之际,俄国能“秣兵欧土”,就是能征打全球任何地方了。其次,“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再次,俄国比中国更大,也更落后,它仿效西方改革成功是劝勉中国欧化改革的最佳典范。第四,维新运动的最大推动力是对日战争耻辱的刺激,康有为发现俄国亦因落后而败给比它小得多的国家。……彼得(1672-1725年)访欧回来,带回八百多人的改革建设大军,坚定不移地“诛乱党,分别褫黜”后,提出改国政时,“大臣无一敢阻之者”……欧化为俄国图强捷径,中国如何能错过?光绪帝在接到康有为上书约4个月后,发动了“百日维新”。可惜,光绪帝并没有机会如彼得大帝般带领中国“仿俄欧化”。——摘编自鲍绍霖《帝术纵横:析论康有为“彼得大帝心法”之义》(1)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书主张“以俄为师”的理由。(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彼得大帝改革和百日维新成败的因素。【答案】(1)理由:改革使俄国成为军事强国;俄国树立了君主领导变法成功的先例;俄国也曾败于弱小国家;欧化使落后的俄国迅速崛起。(2)原因:皇帝权力大小;改革派力量强弱;皇帝对改革的态度;改革面临的国际环境。【解析】【详解】(1)理由:根据“首先,在欧洲强国雄霸各大洲之际,……康有为发现俄国亦因落后而败给比它小得多的国家”等信息可知,康有为认为改革使俄国成为军事强国,因此俄国树立了君主领导变法成功的先例;欧化使落后的俄国迅速崛起;但后来俄国也曾败于弱小国家。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影响彼得大帝和百日维新成败的因素主要包括皇帝权力大小、改革派力量强弱、皇帝对改革的态度和改革面临的国际环境。2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中山陵是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范本,具体而微地见证了公共记忆和国族认同的生成过程、构造机制。1925年孙中山逝世之际,国民党人借助墓葬政治的途径,努力将中山陵构造为一个政治象征符号,让它承载起有关孙中山形象的选择性记忆,以及新生“党治国家”之下历史记忆的内核。与此同时,国民党人通过组织途径,持续开展集体谒陵活动,使“中山陵”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和记忆规训之下,以“孙中山”“国民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核心记忆,在国人公共记忆中的主流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尤为重要的是,中山陵还被打造成为一处重要的景观空间,与市民休闲生活乃至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亦帮助南京确立起民国时期的核心都市地位。在此过程中,象征符号和仪式规训的内涵逐渐隐身于幕后,原先由国民党人主导建构的关于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核心记忆,逐渐转化为一种嵌入日常生活深处的公共记忆。通过观光游览行为的普及,随着自然而然“习得”过程的展开,不仅增加了对“地方名胜”中山陵的了解,也使游客开始对“民族伟人”“孙中山”产生印象,播下了国族记忆的种子。以至于时光流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山陵依然能够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摘编自李恭忠《“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以中山陵为案例的探讨》(1)据材料,指出国民政府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途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将中山陵营造成近代中国“记忆之场”的意义。【答案】(1)途径:借助墓葬政治,打造政治象征符号;组织集体谒陵,营建政治仪式场所;发展旅游观光,增强国族认同。(2)意义:塑造了孙中山革命救国形象;加深了国人对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的记忆;强化了国人对中华民国权威的认同;丰富了国人休闲生活,确立南京都市地位;传承了民族记忆,增强了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解析】【详解】(1)途径:根据“国民党人借助墓葬政治的途径,努力将中山陵构造为一个政治象征符号,让它承载起有关孙中山形象的选择性记忆,以及新生‘党治国家’之下历史记忆的内核”得出借助墓葬政治,打造政治象征符号;根据“国民党人通过组织途径,持续开展集体谒陵活动,使‘中山陵’迅速成为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在这种仪式性的政治和记忆规训之下,以‘孙中山’‘国民革命’为关键词建构起来的核心记忆,在国人公共记忆中的主流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得出组织集体谒陵,营建政治仪式场所;根据“中山陵还被打造成为一处重要的景观空间,与市民休闲生活乃至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亦帮助南京确立起民国时期的核心都市地位”得出发展旅游观光,增强国家认同。 (2)意义:根据“以至于时光流转将近一个世纪之后,中山陵依然能够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共同历史记忆的纽带”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山陵的营造塑造了孙中山革命救国形象;加深了国人对孙中山与国民革命的记忆;强化了国人对中华民国权威的认同;丰富了国人休闲生活,确立南京都市地位;传承了民族记忆,增强了海内外华人的民族认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